關於師大夜市 追本溯源 夜市面面觀 夜市餐廳故事 團隊介紹 專題簡報
(1)日據時代 (2)民國以來 (3)現在情形 (4)未來發展 (5)心得分享  

民國以來

臺灣日治時期為1895年至1945年之間臺灣被日本殖民管轄的時期,基於各種不同的觀點,也有人解讀為日本時代、日據時代、日本統治時期或是日本殖民時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立於西元1946年。
先有師大路才有師大夜市。師大夜市就是以前的龍泉街、龍泉夜市,在師大路還沒開之前就有了。
最早時,師大路還沒開闢,整條路稱為龍泉街。從師範大學一直延伸過來,整排的房子都是日式建築。以前道路是直的,不是彎的,但裡面會有一截一截的小巷子,馬路邊上都是違章房子,後來撤掉之後才改建為現在的三至四層樓的矮房子。
龍泉街最早是從金山南路延伸下來,那時候的龍泉街比較短,是從和平東路一開始進來就有了,從師範大學往羅斯福路的方向一直延伸過來,大約長度有六百公尺,不到一公里,還不到雲和街。
以前最早不叫龍泉里,叫龍池里,是有一個池塘,在泰順街二十六巷是一個池塘,是為了師大要蓋體育場,從那邊挖土出來做師大的操場,因此那邊就變成池塘了,可以釣蝦玩水,是一個大魚池。後來因為整併的關係,才變成龍泉里。
那時已有商業活動,幾乎都是小攤販,比較少店面。早期小攤販賣的東西都是屬於簡單的小吃,例如豬血糕、甜不辣、貢丸、油豆腐、熱狗等小東西。
夜市的範圍是從現在的和平東路口之師大路,彎到師大路三十九巷,再轉到龍泉街,整條路通稱為龍泉街,此為最早的師大夜市(參考師大商圈地圖第六、七頁),也稱為龍泉夜市。靠近龍泉街左邊都是攤販,靠近龍泉街右邊是商家,整條路擠得水洩不通很熱鬧,那時最有名的轉角處是龍泉街大碗公牛肉麵,真的是非常大的碗喔。最早期的龍泉街夜市沒有異國料理,主要的消費者是師大學生,因此店家販賣的食物都是便宜又大碗。
龍泉夜市是在師大公園那邊,公園旁停摩托車的地方在以前都是攤販,是有車子的那種攤販,賣枝仔冰、烤玉米、烤雞腿之類的,那時候師大公園旁、師大外圍全部都是攤販,就像是現在士林夜市中間擺攤的那種攤販,那時候的師大攤販好多好多,大約有一兩百攤,範圍從師大、師大公園、延到師大路三十九巷、一直延伸到龍泉街口為止。那時候非常熱鬧,攤販很多,就像現在的士林夜市小攤車一樣。
後來是因為和平東路和羅斯福路塞車情形嚴重,因此人民去請願,大約民國六、七十年左右才開闢一條師大路。師大路開通之後,龍泉街也取直了,但那時候幾乎都是違章建築,市場在馬路中間,是鄰崎的市場,師大路的兩邊都是店面,以及現在三至四層樓的老式建築的矮房子。差不多是在民國五十多年的時候,將日據時代的宿舍打掉,改成這種三至四層樓老式建築的房子,到現在大約有五十多年了。他們屬於既得利益者,也不想要都更,土地是屬於他們自己私人的,但是沒有向國家申請,就自行在自己的土地上改建成這種三至四層樓的矮房。此時剛好有都市計畫,這些算是最早期的師大商圈,即為龍泉街夜市。
在師大路開通之後,有了人潮,就產生師大夜市了。早期的師大夜市一開始時,孔里長表示,夜市轉型可從黃禎憲皮膚科搬回師大老家開始算起,開業第一天放鞭炮、人們大排長龍,從此之後師大變成不夜城,早上五點多已有人排隊,晚上十二點多也是人。最早期的龍泉街夜市大約十一點多就已算是很冷清了,而從黃禎憲皮膚科開始,店家慢慢地開進來,這是第一波,令居民印象深刻。

民國76年,市長黃大洲,當時做市容整頓,因為攤販都是違法的,所以攤販餐車全部都被掃蕩掉了,因此做生意的人全部都往巷子裡面發展,往師大路三十九巷、師大路四十九巷租店面,能力佳的人開始租店面,能力不佳的仍然是攤販。在里長小時候,約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師大夜市主要做的是三種生意:冰果店(有彈珠檯)、自助餐店、牛肉麵店。學生較窮的時候是吃自助餐,想吃好一點的話就會選擇牛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