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來源

分級

西定河歷史

西定河的現況

田寮河的現況

田寮河的整治

基隆港總說

基隆港的現況

生活中的水污染事件

整治水污染的方法

訪談紀錄

簡介:

基隆港在昔日稱為「雞籠港」或「雞籠灣」。雞籠港在十七世紀即有外人足跡,西班牙人佔領台灣時就曾對雞籠港進行調查,並進行了部分建設。清領時期後期,西方列強的東來,逐漸開啟了基隆港的發展。在光緒12年(1886年),基隆港正式開放為商港。當時就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曾進行基隆港的建港規劃,並委由當時的台灣首富林維源總辦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將當時興建中的縱貫鐵路分出支線至港區;但後來建港工程因劉銘傳的離職而未全面實行,主要設施中只完成一座陸海聯運碼頭。

 

歷年記事:

(1)1894年手繪的基隆港地圖日治時代,日本當局計劃將基隆建設成為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聯絡門戶,故基隆港正式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也就是從1899年到1944年間共五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五期工程因二戰爆發而未全部完工),清除了原本密佈內港區內的礁石,並在外港陸續整建了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區等設施,從碼頭貨棧到港區鐵路系統皆相當完備。這五期的築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後基隆港的發展基礎,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穩坐台灣第一大港寶座(目前第一大為高雄港)。較特別的是,基隆港的築港工程並不由政府行政系統負責,而是由日本軍方主導,並被列為日本海軍列管軍港之一。
(2)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基隆港由於當時台灣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埠設施及港內停泊船隻皆毀損嚴重,港區幾成廢墟。
(3)1945年,台灣歸屬中華民國,基隆港務局成立,隸屬於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港務局成立時以打撈港內一百多艘沉船及復建碼頭、橋樑、船渠、船塢、運河、防波堤、修理場及倉庫等原有設施為主,1953年以後才開始增設港埠設施,如增建西29、30號碼頭、漁港區突堤碼頭、興建通棧倉庫等,並填築大沙灣海水浴場以興建船渠。
復建完成之後,基隆港開始快速發展。1961年至1974年間,港務局改建內港設施,並開始在外港及東岸興築碼頭。1974年至1981年間開始積極擴建外港,並先後興建兩座大型突堤碼頭,以消除內港瓶頸及島內成長的運輸需求;連接港區及高速公路的東岸、西岸高架橋也興建於同時期。1982年至1992年,為因應貨櫃運輸時代的來臨,以改建及增建貨櫃碼頭為主。基隆港的營運量在1980年代到達高峰,1984年,基隆港更成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
(4)發展至今,基隆港的碼頭總數從日治時期全座落在西岸的十八座,擴增為現在的五十七座(西岸三十七座、東岸二十座)。民國95年(2006年)度全中華民國關稅總收入之中,經基隆港之收入為新台幣821億餘元,佔總收入之60.54%[1],足見基隆港在台灣經濟體系的重要地位。


發展瓶頸與對策


(1)進入1990年代之後,基隆港除了要面對國內外傳統港口的競爭,還要應付中國大陸東南各新興港口的快速崛起。而基隆港的港區規模已到達極限,卻因為港埠用地緊鄰市區及山區而無法擴建,港內大部分碼頭的吃水深度又無法停泊巨型貨櫃輪,導致基隆港的總運量開始衰退,港口排名也在十年內,由世界前十大迅速跌到三十名以外。
(2)近年來,為了提升競爭力,基隆港開始轉型為結合觀光、親水性之港口。港務局在2002年正式開放港區觀光,讓遊客可以搭船遊覽基隆的港埠風光。另外,為了吸引國際航運業者落腳,基隆港在2003年時設立了自由貿易港區。
(3)為了促進基隆市港兩方的發展,基隆市各界自1990年代開始積極推動「港市合一」。2001年6月28日,港市合一的專責機構「基隆港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基隆市長(當時市長為李進勇)兼任主任委員。但交通部於2002年2月21日,函各港管理委員會暫行停止委員會運作。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9%9A%86%E6%B8%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