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起源 愛河主流河段舊名稱介紹 愛河人文歷史與風貌

 

愛河名稱由來

 

  愛河隨著歲月的流逝,她有著不同的名稱,最早稱為打狗川,高雄因平埔族的馬卡道族的刺竹文化而稱打狗,這條河被稱為打狗川,可見當時就與高雄的住民發生唇齒相依的關係,而後日人佔領高雄後,嫌名不雅,逐轉換為高雄貳字,於是愛河有了第二個名字──高雄川。

  

    愛河早期還有舟楫之利,以往漢人稱可行船的河流為「港」,愛河流域有頭前港(今愛河出海口一帶)、後璧港(今大灣頂、崛江商場)、三塊厝港(今美術館一帶)、新大港(今高雄醫學院附近)、烏魚港(今博愛路親子公園附近)、田尾港(今凹仔底一帶)等稱呼。日治時代則統稱為「高雄川」,是愛河第一個正式名稱。

   

    自1908年基隆到高雄的火車全線通車後,日本政府開始以三期的築港計畫,開發愛河以西一百七十萬平方公尺為市區,也就是現在的鹽埕區,愛河於是進行了第一次的美容瘦身,縮窄了河面,睿深了河床,開發了愛河的運輸功能,愛河中壯觀的原木溯河而上的景象,成為許多老高雄記憶扉冊裡蕩漾的一頁,愛河搖身變為高雄運河,光復後,政府將運河兩岸闢為河畔公園,逐漸吸引市民以及外來的觀光客來此懸賞浪漫,1948年,市民陳江潘在中正橋附近經營划船所,請詩人呂筆命名為『愛河游船所』,豎立招牌在橋畔營業,某日颱風過境將招牌中游船所三字吹落,只剩『愛河』兩字,又巧遇情人於此殉情,留下纏綿緋惻的情書,記者報導時的取景鏡頭後即為『愛河』二字。

  

    愛河原本是淺溪,沒有統一名稱,下游水道漫漫,日治時期,乾季時學童可以脫光上衣,赤足從鹽埕區涉水到對岸苓雅寮公學校上學,當時河口寬度兩百公尺以上,現在五福橋長度一百一十公尺,河道最寬一百二十四公尺,上游僅十公尺左右,河口水深有三公尺。

 

參考文獻:

http://pwbgis.kcg.gov.tw/Love/histor.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3210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