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名稱由來 愛河人文歷史與風貌 愛河主流河段舊名稱介紹

愛河起源

    愛河的形成非常的晚,明清之際才有明顯的溪溝出現,成為一條自然河川,於此之前,愛河的本流與支流都在海底,和高雄港的海域結為一體,是一個大型的內陸淺海地區,面積約一百五十平分公里。現今愛河總長十二公里,上游的源頭起於高縣仁武鄉的八卦寮,接引曹公圳的灌溉之水,由高速公路涵洞流至榮總處進入高雄市,有十點五公里。

   愛河由東蜿蜒西流,在龍水左彎,南流進入市區,穿越鹽埕,鹽由

埕西北向東南斜貫出海。愛河的下游分成兩條河道入海,在建國橋以下的地方分岔,本流在苓雅寮注入內海,分流從大港溪運河來,入愛河沿壽山山麓蜿蜒而下,在哈馬星舊火車站入海。

    愛河的水源有兩種,一為海潮,由於是潮川型的河流,會感受潮汐的漲落,故下游水質是海水,這也是民眾在此段釣魚時,魚穫皆為海水魚的緣故,也因此造成民眾在此放生嬌貴的淡水飼養魚,而真的放牠去往生的憾事,另一水源即是上游的灌溉水及雨水,以及工廠排放的事業廢水及家庭污水,上游短而沒有固定水源,下游則水量充沛,全年不乾枯,其潮流方向,漲潮時由海岸向西南流動,一港口的海水於此時在加工出口區分為兩支,一支流入高雄港的主航道,另一支即入愛河。退潮時愛河河水向西北方流出一港口,漲退潮的平均落差約0.67公尺,雨季才暴

漲為2.19公尺,水流算平緩。

    愛河的流域,目前源自高雄縣仁武鄉八卦寮附近,流經高雄市左營、三民、鼓山、鹽埕、前金、苓雅等區之後注入高雄港,昔日的主河道約為今日的兩倍寬,於日治時期因都市開發而逐漸縮減,今長約12公里,支流目前有六條,分別為:左營地區的葫盧尾圳,文藻外語學院後方的機仔林埤,榮民總醫院附近的七番埤,七賢國中附近的二號運河(三塊厝溪)等,現有部份河道已被加蓋闢建成公園綠地或道路使用。     

三支流介紹

寶珠溝:水來自下淡水溪,從樹德家商附近,經民族路的大港橋中央果菜市場,在凹仔底注入本流。

三塊厝溪:由三民區之三塊厝經民族路的南鼎橋注入本流。

大港溪運河:發源於五塊厝,林德官田野,經三民區灣仔內,在七賢橋旁注入愛河,光復後,此河段曾截彎取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