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小實小實在很小 簡報專題計畫 回首頁 六十風華 國語實驗 杏壇典範 春風化雨 實小臉譜 網站導覽

 
 
回憶兩次實驗國語教學 
受訪者: 蔡雅琳 老師
 
回憶兩次實驗國語教學
  臺灣光復之初,省國語推行委原會址,在南海路植物園內。附設的國語實驗小學,後來也就選在南海路,委員們到實小指導教學就方便多了。常務委員王玉川先生是一位語言教育家,自己除國語外,英 日、法語都很熟悉,到台灣不久就學會了閩南語,他認為國語與台灣方言(閩南話、客家話)的差異,不減於法語與德語,或英語與西班牙語。他把研究英語教學三十多年的經驗用在臺灣的國語教學上。他一面編寫教材,一面在實小預做實驗教學。雖然限於當時人力物力,未能有具體結論,卻完成了一本「國語說話教材教法」。
民國38年,張希文校長接掌實小,首先就注意到了這未完成的實驗。當時與教務主任蘇瑞章,研究輔導主任趙繼長共同擬定實驗計畫,並決定於民國39學年度實施。
 
【「國語說話教材教法」實施計畫】
一. 實驗對象: 一年級上學期不懂國語的兒童(編成一班)
二. 實驗目的: 1. 使用擬定的教材教法,可否解除不懂國語兒童學習國常課本的困難。(當時是國語常識混和的)
2. 實驗到什麼時候,銜接國常課本最合適。
三. 實驗時間: 暫定兩年,「假設」自三上開始可以和普遍班銜接
四. 實驗教師: 由校長選派。
五. 教材教法: 1. 說話:採用王玉川先生「國語說話教材教法」。
2. 注音符號:參照「說話」教材內容,教師自行編訂。
3. 閱讀材料:由本校教師選編。
六. 教學時間: 依課程標準,低年級國常教學時間,每週六百分鐘。
七. 成績考查: 分平時測驗,學月測驗,學期測驗。測驗材料由任課教師自行編訂
八. 資料整裡: 由任課教師逐日將教材、教法,案例隨時記載,每學月整裡一次,交研究輔導部彙編。
九. 提出報告: 兩年實驗完畢,由任課教師,教務部,研究輔導部共同提出報告,檢討得失,準備第二次實驗之參考。
 
民國39年8月,校長指派我擔任教學,當時自己剛離開師範學校不久,並不能體會這項工作責任重大,只覺得就像唸書時老師指定的作業,必須按規定完成。開學前我拿到的資料是王玉川先生的「國語教材教法」和手抄的注音符號教學大綱。「國語說話教材教法」自教學原理至每節課都詳細敘述,我每日用心細讀,但仍然無法詳記每個過程。因為一個問答題,問的方式,問的遍數,前後次序都有規定。
於是每晚把第二天的教材教法以條列式寫下,並做出記號,以備參考。 注音符號就選一兩句學過的語句,先教句子,自句中比對分析出「詞」 再自「詞」中比對分析出「單字」,再自「字」中比對分析出「符號」, 最後以分析出的符號拼音練習。每天先上說話,再上注音符號,實驗班一共有36位小朋友,雖然一句國語也不會說,但都有良好的教養和生活習慣,在教室管理上省了不少事。
我們是國語實小的化外之民,除了升旗早操,我們的教材和同年級不同,我們的教學進度也視兒童學習情況而定。 說話教材是自生活上入手,所以老師宿舍裡的牙刷、牙膏、漱口杯、臉盆、皮箱等都成了教具。教到吃飯,就到廚房開兩份客飯,拿筷子、端碗、吃菜、喝湯…孩子們感到新鮮又有趣。似乎每天期待著新課。由開始的「是、不是」到說整個句子,他們的學習能力真是驚人。

我用國語教國語,但說的每一句話都不是廢話,孩子們彼此間也很少用閩南話交談。他們「聽」和「說」國語的能力愈來愈好。那時候除了「唱遊」課,「算術」、「勞作」、「美術」課也是自己教。我也採用直接教學法教說話的方式,先問答,再上正課。到第十二週,孩子們用國語的日常會話已沒有問題,注音符號也非常純熟。於是我與趙主任商量,提前學習國字。

第13週起開始學習國字,課本是預先擬定的單元,由席淡霞老師用「國常課本」第一、二冊的生字編寫故事。課文再由我修改成不出現太多學生不懂的句子,並請曹端?、毓子山、張逸南三位老師插圖。這是一份油印的教材,比不上正式課本的精美,但孩子們很滿意。到一下終了,只比普通班少學二十個國字,所以二年級開始就可以和普通班銜接了,只是國語詞彙較普通班學生少。


研究輔導部趙繼長主任,彙編實驗報告,在國語日報上發表,並提出「國語教學法再實驗計畫」。於民國40學年度再招收一班不懂國語的兒童。也由於我們的實驗略見成果,重心燃起王玉川和祁致賢兩位委員的熱情。祁致賢先生是教育家,除在政大教育系任教,並兼任政大實小校長,也是國小國語課本(低年級)的編著者。有了他們的協助,使我們更有信心,進行更順利。
 
【國語教學法再實驗計畫】
一. 實驗目的: 證實下列兩項假設,是否可靠。
1. 採用本計畫改進教學,不增加教學時間及兒童負擔,可以學比兩冊國常課本多三倍的教材。
2. 使用「利用注音符號幫助認字的補充教材」,兒童能夠自動學習,大量閱讀,提高識字率和閱讀能力。
二. 實驗對象: 國語實小一年甲班學生52人,完全不懂國語的兒童。
三. 實驗時間: 自一年級上學期起至一年級下學期止,共計一學年。(民國40年9月至民國41年7月)
四. 實驗教師: 由校長選派--蔡雅琳老師擔任教學,趙繼長主任輔助進行。
五. 教材教法: 1. 一上開始三個月內只教說話及注音符號。
〈1〉說話:採用王玉川先生著「國語說話教材教法」
〈2〉注音符號:採用王玉川先生,祈致賢先生合編「初級小學注音符號課本」及「初級小學生注音符號教法節要」。
2. 三個月以後至一年級下學期結束,教國常課本及國常副課本。
〈1〉國常課本:採用現行國常課本第一、二冊。
〈2〉國常副課本:採用祁致賢先生編「國常副課本第一、二冊」。副課本儘量採用自學輔導法,與課本配合進行。
六. 教學時間: 每週教學時數,根據課程標準規定不另增加。
七. 成績考查: 各類測驗,前三個月由任課教師自行編製,其餘國常測驗題目,可與普通班相同。一年全部教學終結後,另行編印測驗材料,選定若干學校班級,作比較測驗。
八. 資料整裡: 由任課教師隨時把教學實況擇要記下,以備整理時參考。
九. 提出報告: 實驗結束後提出報告,說明實驗結果。
  [ 教學概況 ]
(一) 說話:王玉川先生的「國語說話教材教法」是根據直接教學法原理編寫的,所以並須用「直接法」教。這是科學的語言教學法, 教師只要正確的按照教學法進行,不可隨意省略或更改。
(二) 注音符號:課本內容完全取自於說話教材內容,教法是「綜合法」,與第一次實驗相同。
(三) 國學副課本:祁先生編寫的國常副課本,中心觀念就是適合兒童自動閱讀,開始若干課文採用說話教材內容,文字充份利用注音符號,國字在有計畫控制下逐漸出現。文字內容都沒困難,兒童在學完一課國常課本後,配合一課或兩課副課本,兒童自動閱讀。 練習約佔課文二分之一,練習方法都用注音符號或文字指出,兒童可自閱讀中了解,教師不須搶著說明,有必要時才加以協助。由於「充份利用注音符號」,適合兒童自動學習。副課本共126課,進行順利。
學年終了,實驗班除參加本校普通班測驗外,再參加比較測驗。祁先生選了六個國語教學好的學校,最好的班級(一年級),除實驗班外,其餘六班是國語實小、女師附小、北師附小、中山國小、雙園國小、龍安國小等各一班,七班學生共402名。
  [ 比較測驗 ]
(一) 測驗材料:由祁老師編製,一共三種。完全以國常課本為依據, 並避免參照副課本。
1. 國語默讀測驗第一種:根據艾偉博士默讀測驗並參照國常課本改編而成,測驗卷全部注音。
2. 國語默讀測驗第二種:根據國常課本編輯,方法同第一種(選擇題),只是全部測驗卷不加注音符號。
3. 識字測驗:將國常課本第一、二冊生字,作詳密統計。 自469個生字中選200字; 出現10—64次的選50個,出現5—9次的選50個。出現114次的依筆畫多少,字義和結構難易選100個。
(二) 測驗方法:兩種默讀測驗都用團體測驗法,時間都以三十分鐘為限。識字測驗先以團體測驗令學生注音。看完測驗卷後,凡沒注音或注錯的,再用個別測驗法。
  [ 測驗結果 ]
(一) 識字成績:實驗班比普通班六班總平均高百分之十五以上。
(二) 默讀成績:實驗班比普通班六班總平均高百分之二十八以上。
  兩次國語教學實驗的成功,證明以「直接教學法教說話」,以「綜合法」教音符號,再「利用注音符號大量閱讀」,確是改進教學法,提高兒童語文能力的最好途徑。

祁致賢先生將兩次實驗結果彙編整理,與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何容先生連署,向中國教育學會(41年度)提出報告,建議教育行政當局「充份利用注音符號」,改編小學國語教材以提高學生語文程度。 這個提案獲得教育當局重視,並通令全臺灣省各縣市,自民國43年度開始,國小一年級先教說話及注音符號,第13週起再教國語課本,這個教學法一直施行至今。
                                      撰文 / 蔡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