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 國樂的定義 ] [ 國樂的發展 ] [ 西方vs. 東方 ] [ 台灣國樂的發展 ] [ 國樂的危機 ]

 

 

  我國民族器樂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我們的先人為我們留下了多樣富有特色的民族樂器和器樂演奏形式,以及大量的器樂曲。歌唱、舞蹈以及民間婚喪喜慶、風俗節日的活動中,樂器都有著顯著的作用,它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為人民所喜愛。 

 

古代樂器演奏

古代樂器演奏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多種樂器。現在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新石器時代的陶塤,是能奏簡單音列的吹奏樂器。殷商時代生產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民族器樂的發展,現代出土的殷代樂器,如鐘、磬、鼓、塤等,並有了固定音高的編鐘和編罄。在甲骨文中還可以看到當時已有龠(排簫的前身)、龢(笙的前身)之類的編管吹奏樂器。到了周代,彈弦樂器琴和瑟都出現了,吹管樂器有簫、笙等,打擊樂器也日趨完備。這些樂器依製作材料可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 稱做「八音」。宮廷樂舞所用的樂隊也形成了複雜龐大的編制。 

古代樂器- 編鐘 古代樂器- 磬

古代樂器- 編鐘&磬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關係的急遽變化,民間的器樂活動有了顯著發展。如《戰國策》所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 、彈琴。」可見當時民間音樂活動是相當普遍的。值得注意的是,琴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獨奏樂器,「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傳為美談,反映了古琴在當時已有很高的表現力。從一九七八年湖北省隨縣出土的一套戰國初期的編鐘可以發現,當時在音律計算和旋宮轉調的能力上,都已達到相當的高度。

古代樂器- 鼓瑟

古代樂器- 鼓瑟

由秦漢至隋唐的一段時期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各民族、各地區間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和密切,民族器樂也隨著整個音樂文化的發而有著重大進步。 廣泛流傳於民間的「鼓吹樂」,就是秦漢時期從西北邊境吸收過來而 加以發展的一種器樂合奏形式(也常與歌唱結合),長期以來為宮廷和一般人民所運用並加以創造和發展。 

南朝鼓吹畫像 古代樂器- 鼓吹

南朝鼓吹畫像&古代樂器- 鼓吹 

歌唱和歌舞藝術的發展也對民族器樂起了顯著的作用。漢魏時期的「 相和歌」就是管弦樂器伴奏,由歌者配合演唱的。隋唐時期的歌舞大曲 ,器樂的作用更加突出,大曲的第一部份「散序」,就是純器樂的演奏 。隨著歌舞大曲的高度發展,一些節奏樂器如琵琶和羯鼓等在演奏技術和表現性能上有顯著的豐富和提高,也為大型器樂套曲的發展做了準備 。

古代樂器- 羯鼓 古代樂器- 羯鼓

古代樂器- 羯鼓 

漢魏時期的古琴音樂有了重大發展,漢末的蔡邕和魏晉間的嵇康,就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兼作曲家。當時的古琴曲,如嵇康所擅的《廣陵散》、蔡琰的《胡笳十八拍》、阮籍的《酒狂》,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並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琴譜的出現也很早,現存的南北朝《碣石調 幽蘭譜》是用文字記錄指法的琴譜,晚唐時的曹柔則創造了簡字譜,使古琴音樂得以透過琴譜流傳下來,是民族器樂的一份珍貴財富。

除了古琴,琵琶的發展也特別顯著。隋唐時期,琵琶是歌舞大曲樂隊的主要樂器,同時獨奏也隨之得到發展,出現了許多傑出的演奏家。從《樂府雜錄》所載琵琶演奏家康崑崙和段善本比賽的故事以及白居易《 琵琶行》的生動描述可以看出當時琵琶的演奏技術以達相當水準。

自宋代以後,隨著歌舞音樂的成熟、說唱音樂的興起和戲曲藝術的形成,民族器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宋代城市的娛樂場所中,器樂除了作為伴奏外,純粹的器樂演奏也有多種,如稱做「細樂」、「清樂」的合奏,稱做「小樂器」的一兩件樂器的獨奏或合奏 ,以及用笛、鼓、板組成的「鼓板」等多樣的器樂演奏形式。江南一帶的民間器樂合奏「十番鑼鼓」,不僅在明清時代已形成,而且有了廣泛的影響。北方的民間合奏樂「弦索」則是以琵琶、三弦、箏和胡琴組成的弦樂合奏形式,據推測, 這樣的形式和演奏的樂器可能在明末以前就已在民間流行。宋代以後的民間器樂雖然有著豐富多樣的發展,但宮廷器樂卻正好相反。以宋代「教坊大樂」為例,樂隊的組織固然龐大,也集中了許多優秀的音樂家,但由於復古思想的統治,太過講究花樣和排場,沒有使民族器樂真正得到發展。明清兩代的情況尤其如此。 

教坊大樂

教坊大樂 

近一百年來,我國農村社會結構遭到了破壞,農村中的民間器樂活動因而日趨消沈。在城市中,器樂活動雖然較多,但依然受到多方面的歧視和排斥,因而產生了一些畸形的發展現象。例如,曾經有一段時期出現過盲目引用西洋樂器和創作上趨於油滑的傾向。雖說學西樂的人比國樂多,但是近來在國樂團的推動之下,如出國公開演奏、電視節目表演等,國樂風氣還是很盛 ,喜愛它就要支持它,國樂演奏的音樂也是很好聽的,請大家多支持它 。

西樂 國樂

西樂&國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