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啟之 | 日人營之國府繼之
鐵路世紀

清代啟之

》》劉銘傳時期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中國大陸任職時即大力主張興築鐵路,乃是當時的有識之士,由於他有意建設台灣,故兩次奏請築路,朝廷衡量台灣孤懸海外,影響較小,乃准許自行籌建基隆台南間的鐵路。

儘管在經費及其他條件限制下,最後只完成基隆至新竹的路線而已,但已是當時中國的第一條鐵路,更是台灣現代化歷程的重要里程碑,意義非凡。在此之前,台灣的交通是以水路為主,如北港、鹿港、安平的興起,皆是與中國大陸海運來往而形成。後來,由於內河航運的發達如北部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大稻埕、三角湧(今三峽)及大溪也繁盛一時。

劉銘傳興建鐵路時,其考量原因之一,即鑑於安平、淡水等港口已逐漸淤塞,只有新闢的基隆港,大船進出較為方便,因此計畫修築基隆至台南間的鐵道。然而這條路線完成至新竹後,由於運費昂貴且車輛班次不多(每日只有二個班次往返),所以當時並未對台灣島內整體交通運輸結構發生重大變革。但是不久後,鐵道仍然對陸上交通造成革命性的影響。

劉氏在光緒十三(1884年)年五月,在台北設立臺灣鐵路局,以劉朝淦為總辦。並派人到南洋招募商股,聘請德人墨爾漢為工程監督,英人馬利遜為總工程司,先從台北至基隆勘測路線計 28.6公里,同年六月在台北大稻埕開工,歷經艱辛,在光緒十七(1888年)年十月完工。

劉氏並在光緒十四(1885年)年展築台北經桃園街、中壢、大湖口,最後到新竹的路線計 78.1公里,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光緒十九年完工,全部工期是六年五個月,花了銀129萬餘兩。

劉氏原本打算繼續向南展築至台南,但是開築期間,劉銘傳辭職,繼任巡撫邵友濂因為建築工程浩大而艱鉅,籌款困難,懇請清廷停工,導致路線只到新竹便終止了。

1891年10月,基隆—大稻埕段通車,設有基隆、八堵、水返腳(今汐止)、南港、錫口(今松山)、大稻埕等站,全長28.6公里。繼任的巡撫邵友濂繼續建築大稻埕—新竹段,最後終於在1893年通車到新竹,設有大橋頭、海山口(今新莊)、打類坑、龜崙嶺(今龜山)、桃仔園(今桃園)、中壢、頭重溪、大湖口、鳳山崎(今新豐)、新竹等站,全長78.1公里。總計全線共16站,總長106.7公里,總興建經費達官銀1,295,960兩。通車後行駛時間大約半天左右。而當時台北與基隆的重要通道便是「獅球嶺隧道」


》》曠宇天開─獅球嶺隧道


獅球嶺隧道位於今日基隆市安樂區崇德路路尾,即自強隧道之上,現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早期為軍事管制區,目前已開放參觀,假日時由基隆市駱駝文化協會的義工負責導覽,平日則需團體預約。

由於該地的土質結構非常複雜,泥土與堅硬岩盤並存,所以必須分段採取不同的材質堆砌。為劉銘傳開築鐵路時最為艱難的一段。由1885年春天開始,總計花費三十個月才完工,全長達235公尺。

目前可見全隧道分成七段,各以不同材質築成。北段為堅硬的岩石,所以直接開鑿岩石建成;但南段為軟土,所以用紅磚或石塊卷堆砌成拱型,支撐起隧道的結構。

由於當時測量技術不夠完善,所以隧道內高度並不一致,直徑約4公尺以上,呈現南低北高的形勢。

據鐵道文化協會的考證,當時鐵路行駛路線是自基隆車站開始(約在今日碼頭位置),經現在的安一路上山,在安一路與崇德路交叉路口轉U字形,入崇德路後,過了隧道後網下坡,大約於今日八德路一帶。

1898年,日本統治者將縱貫線鐵道改道,由今日自來街、龍安街一帶,改經八堵竹子寮隧道、八堵鐵橋、一直通到五堵隧道,獅球嶺隧道也自此功成身退,成為基隆重要的文化資產。

當年隧道建成時,南口有劉銘傳所題「曠宇天開」四字,並有對聯一副:「五千年生面獨開羽穀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 」,足可見當年氣魄。

 

 

騰雲號火車頭
獅球嶺隧道

獅球嶺隧道口

獅球嶺隧道內
隧道提額
隧道內解說圖
 
 
 
 
深澳線

基隆臨港線

曙光重現

今昔風華
參考資料

心路歷程

專題簡報

團隊介紹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