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緣起計畫簡報工作進度拾荒少年參考資料網站地圖  
   
 
認識荒野保護協會同心守護荒野的夥伴拾荒少年訪問記錄付諸行動、親身體驗問卷調查生態知識園地展望未來、學習成長及感謝

訪問師大王順美副教授記錄

說明:拾荒少年在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與王順美副教授合照,中間著綠衣服為王順美副教授
攝影:拾荒少年

日期:97年2月1日
地點: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對象:王順美副教授
訪問隊員:陳廷、徐阡芷、官大涵、陳偉婷、陳佳汝
帶隊老師:邱家瑩、陳慧欣 老師

*

  在經過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去訪問相關議題的專家學者對於環境保育的看法,因此,我們聯絡了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的王教授,希望透過訪問能對於環境保育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這天,我們大家約在師大分部門口集合,可惜天公不作美,這幾個禮拜都一直下著雨,雖然如此,卻也不掃我們訪問的興致。
  天空沒放晴,雨絲如絮語,這兒恍惚那兒恍惚,欲言又止。雖然撐著傘的確麻煩,幸好目標地點—臺灣師範大學分部,就在學校附近,到了師大分部門口集合,老師便領著我們進入了校園。
  見到教授,原本以為是頭髮花白、戴著厚重眼鏡的老先生,沒想到一走出來的是一位活力十足的阿姨,這讓我們原本緊張的情緒稍稍得以紓解。
  之後,我們上了環教所的大樓,教授帶我們到會議室中進行訪問,訪問剛開始時,有時會冷場,不過因為教授十分親切,說話不會嚴肅,還很風趣,大家慢慢地敢說話,訪問也較為順利了!訪問完後,教授帶我們上頂樓參觀,「哇!」大家不斷驚呼,上面居然有菜園、太陽能發電,還有一個吧臺,真令人驚訝!小小的頂樓竟有如此不同的風貌!令人難忘。
  這次訪問是一趟知性與感性之旅,教授智慧的話語及親切的笑容,可惜,時間有限,最後我們和教授合照留念,希望以後再有機會拜訪。

【訪問內容記錄

Q1.臺灣的環境教育保護行動,做得算完善、徹底嗎?
A:臺灣政府有推動一些環保政策,例如少用塑膠袋、自備碗筷,但經過長期實施下來,發現初期有稍微改善的現象,但現在不那麼嚴格要求之後,還是有多數店家仍提供大量塑膠袋給民眾使用,其實要落實環保,取決在民眾,在消費者的制裁力量,如果消費著不去選購這些污染地球的商品,想必那些商人也不會製造,臺灣的環境保育還需要國人多多配合。

Q2.對於環境保護,環境教育是甚麼樣的存在?
A:教育下一代或現代人環境保育知識,我覺得是蠻重要的,否則就算這一代保存下來了,到了子孫手裡若沒有一定的環保概念,一樣會被破壞殆盡,所以環境改善與教育是需要同時兼顧的。

Q3.教授的看法,環境保育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A:真正環保最終目的,對我個人而言,希望人們都能夠有舒適的生活,有美好的景緻可以欣賞,其實做環保就是為了達到讓人們有一個舒暢的生活空間。

說明:拾荒少年在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與王順美副教授進行訪談
攝影:拾荒少年

Q4.目前學界是以什麼方法推動環境教育?
A:現在有許多志工活動可以讓民眾為臺灣環保盡一份力,也有開放課程及講座視聽,但是實際動手演練是較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從活動當中自然而然讓我們對地球有歸屬感,進而去關懷保護他。

Q5.教授的觀點來看,你認為像荒野協會此類的民間機關可以如何推動環境教育?
A:荒野協會現在有舉辦一些自然體驗營隊,如:炫蜂團……這個營隊主要是招集一些小學的兒童們一同體驗自然之美,這種親身體驗的機會再潛移默化中可以提升環境意識。

Q6.臺灣跟他國的環境保育行動差別最大的地方是?
A:而臺灣跟他國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國的環保行動大多由民間團體發起,臺灣都是由政府推行政策然後人民實行,消費者力量無限大,如果每個人都具有環保意識,即使政府沒有提出一些政策,也能靠民間力量來守護環境,我想這是外國與本國差異非常大的部分。

說明:屋頂上的太陽能發電
攝影:拾荒少年 
說明:菜園裡滿是鮮綠的蔬菜
攝影:拾荒少年

Q7.您認為各年齡層對環境保育的最低行動是?
A:在年齡層較低的時候可以先以自己隨手行動為主,到了高中大學時期可以參加一些義工的活動,例如展覽解說等,至於進入社會後則可以考慮長時間的義工活動或捐募行動。

Q8.教授認為現今青少年關不關心環保議題或具不具有環保意識?
A:現在教育宣導不只經由老師的學校的教授,也透過報章媒體雜誌來傳播訊息,臺灣環保教育初步有一定的程度,雖然沒有歐洲國家的家庭教育那樣深刻,但以全球來看算是有所行動的國家之一,學生也會組成團體來落實自己環境意識,為環保盡一份力。

◎引言撰寫:陳偉婷
◎訪問記錄整理:陳偉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