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緣起計畫簡報工作進度拾荒少年參考資料網站地圖  
   
 
認識荒野保護協會同心守護荒野的夥伴拾荒少年訪問記錄付諸行動、親身體驗問卷調查生態知識園地展望未來、學習成長及感謝

阡芷、佳汝 分享《訪問教授心得

說明:拾荒少年在會議室中與師範大學王順美副教授進行訪談
攝影:拾荒少年

阡芷:

  經過老師辛苦奔波聯絡之後,我們總算能訪問師範大學的王順美副教授,是美國密西根大學自然資源及環境學院博士,這真的是我們的福氣呀!
出人意表的是,王副教授再接受訪問時一點也不嚴肅,反而在回答問題之餘,也不忘幽默一下。雖說環境教育是一件不能隨便的事,但是教授是用謹慎而輕鬆的態度,來做環境教育。
   此次訪問,讓我吸收了很多不一樣的觀念和想法。其中一個就是,大眾力量才是最大的,甚至可以大過於政府的力量。教授舉例說,在歐洲,他們不用塑膠袋並不是政府主動積極推行這個政策,而是因為他們不到使用塑膠袋的商店消費。這個消息著實令我感到震驚,在臺灣似乎沒有任何這種跡象。我想這也是我們需要被教育的地方。
另外教授也提到,她認為,除了一般民眾接受環境教育以外,媒體也應該有更多的環保觀念,畢竟媒體才是大眾獲得資訊最普遍的管道。

佳汝:

  對於大家來說,能夠訪問大學教授的機會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吧?趁著這次的題目,我們訪問了師大研究環境保護的教授,獲得了不少相關知識。
  剛會面時,就明白教授是一位和藹親切的老師,怎麼說呢?因為她不但溫和的招待著我們,就連回答問題時,也不是用較艱深亢贅的字眼。教授說,她認為環境保護是大家必須共同努力去執行的。雖然一開始會有不習慣的感覺,但是身為地球村的居民,應該做好資源回收、節省能源甚至是保護週遭環境的工作。像是臺北地區的資源回收就是近幾年來共同努力的成果,相信只要調度適當的規定,就能規範大家的作為。至於相關的環保團體,例如:荒野保護協會......等,其實就是幫助環境發聲的代理人,有了這些熱心義工的幫助,更能提升民眾的環保意識。訪問當中,我最想探究的部分,就是各年齡層最低底限的環保行動。根據教授的說法,我們這個年紀適合的是參加有關介紹自然環境的活動,以及各種類似淨攤、學生義工等比較簡單的做法。
  訪問結束後,教授帶我們參觀樓頂的天然菜圃以及太陽能發電器,意外的是,這裡被佈置的詩情畫意,很有在田野小道間漫步的感覺。我常常在想,或許都市可以不要那麼多繁雜的房屋建築,與其多加蓋那些鋼筋水泥,倒不如多保留一塊綠地,才是對人類最好的做法。看著教授自己栽種的有機蔬菜,嫩綠的葉子上面沾抹幾滴閃閃發光的露水。我覺得,這才是最簡單的生活啊!

◎文字撰寫、資料整理:陳佳汝、徐阡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