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魚介紹    種類介紹  活魚吃法   活魚觀光節

 

1.漣魚

  鯉目CYPRINIFORMES  短吻鐮柄魚  鯉科 Cyprinidae


    車栓仔,短吻棒花魚,船釘仔,爬仔虎。


   
形態特徵身體延長,略呈短棒狀,腹部略平坦;吻短而鈍,口下位、小而似馬蹄形•體被中大型圓鱗,胸部裸出無鱗;身體背側有5∼6個大型黑斑,體側沿側線常可見一黑色縱條;胸鰭稍長可向兩側平伸,腹鰭略平展,胸、腹鰭可平貼河底石頭,繁殖期胸鰭和腹鰭略呈淺紅色,叉形尾。小型魚類、成魚體長約6∼9公分。

    初級性淡水魚。底棲性,常以扁平之胸腹鰭貼於河流底部石上,主要棲息於河川中游之淺瀨、深流、深潭,底質多為中小型之圓石和砂石上;喜歡成群棲息覓食,雜食性,食物以藻類、水生昆虫、有機物碎屑為主。台灣地區特有種。

漣魚

2.草魚

      棲息深度:淡水5 - 30 公尺

      最大體長:150 cm

      形態特徵:身體延長,前部略呈圓筒狀,後部稍側扁,腹部圓,無肉稜,尾柄粗狀。

      棲息於水草繁生的河川、湖泊、水庫之中下層
            雜食性、水草及牧草、葡萄、麥片、芭樂、玉米、反正依現有環境習慣都有可能。

草魚

3.鯉魚

    鯉魚是人類文化史上最早為人所飼養的魚類。原產地中亞細亞,自古經我國傳入朝鮮、日本,迄今已遍及世界各地。在位居日本寒冷地帶的越後,飼養中的食用鯉由於突然變異而產生有色彩的鯉魚,將此反覆交配改良,終於產生了現在的錦鯉。因此錦鯉可以說是純粹的日本藝術品。 


    錦鯉即使在表面結冰的水池中也能生存,而在赤道地區也能飼育,牠能依水溫的變化而變化,適應力極強,能在各種環境下生存 。


  錦鯉又稱作游動寶石,其色彩優美,而且模樣千變萬化,魚游在 水中時,就好像一顆會動的寶石魚,不僅會動而且依環境的改變 ,錦鯉的隱墨時沉時浮,再加上價格比真正的寶石便宜很多。 所以,鯉魚的玩賞價值比真正的寶石高。鯉魚不僅賞心悅目而且比一般的寵物都還來的容易飼養,魚的體質強健,能適應環境變化,如果記住飼養要領,就能成功地培養 出大鯉魚,一點也不難。至於飼料,現在一般使用鯉魚專用的人 工飼料,鯉魚本是雜食性的,只要人能吃的,魚都能吃,即使出外旅行一禮拜不餵魚,也不用擔心魚會死,由於不費事,很容易 飼養,所以即使再忙,也能夠享受飼育之樂。

鯉魚

4.鯽魚

   棲息於水草較多之溪流、野塘或湖泊底層,鯽魚比較喜歡棲息於泥質的河底,水草繁密,岸邊多樹蔭的地方;遇到危險時,會很快的直線潛入暗處躲藏,寒流來襲氣溫、水溫過低時有將身體隱入泥中不動,類似冬眠的情形。

鯽魚

5.烏鰡(Mylopharyngodon piceus Richardson)

 

  俗稱青魚、鰡仔,在分類地位上為鯉科(Cyprinidae)的淡水魚。原產於亞洲大陸東部的河流流域,北起蘇聯的遠東地區、中國的黑龍江流域,南至怒江流域及越南北部的紅河。烏鰡魚體光滑、體色青黑,體背側色泛黑,腹部灰白,鰭皆為黑色。生長快速,體長最長可達100公分,體重30公斤以上。棲息在中、下層水域,主要攝食螺、蚌等軟體動物、甲殼類及水生昆蟲。於全省各大水庫、湖泊、私人池塘皆可見其蹤跡。

 

   烏鰡是中國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類,自宋朝以來,江南地區太湖、珠江流域淡水魚養殖發達,與草魚、白鰱、大頭鰱合稱為「中國四大家魚」。台灣過去魚苗皆由中國大陸輸入,直至民國六十四年人工繁殖生產魚苗成功後,才紓解了數百年來魚苗匱乏的窘境。民國八十七年鯉類(鯉、草、鰱、鯽、青魚等)養殖面積達2,943公頃,多為混養方式,其中烏鰡生產量約1,000公噸,主要生產地為台南、嘉義、桃園等縣。烏鰡可作為食用魚類,亦廣佈於全省的私人池塘、釣場,供人垂釣遊憩。

烏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