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舞為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組成,用來祭拜皇帝祖先,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舞三種。 而六佾舞則是六行六列,由三十六人組成的舞團,用來祭拜諸侯及宰相,只有文舞一種。八佾舞是每年祭孔的重要儀式,八佾舞共九十六個八拍,是五步一頓的舞步,儀式全程莊重、緩慢。

    在高雄市,因孔廟丹墀面積較大,故採用八佾舞﹝文舞﹞,文舞是依據明朝南雍志之文舞圖譜排演,分東、西兩班,每一獻禮有32節,因此三獻禮(三獻禮可分為初獻禮、亞獻禮及終獻禮)共有96節,東、西班其動作是左右對稱的,但不盡相同。跳文舞時右手執羽,常用雉尾,左手執籥,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別有立容、立聲之意。每個動作皆代表一個字,一節樂曲一組動作。

                                                                

                                                          

歷朝祭孔時,一直有二派不同的主張。一派主張應以六佾舞來祭祀,因孔子死後被封為文宣王(諸侯),且孔子謙虛有禮,若用八佾舞祭之,孔子會擔當不起,故主張採用六佾舞。另一派則主張用八佾舞來祭祀,由於孔子道德學問淵博,影響甚鉅,比皇帝還偉大,故主張採用八佾舞。一直到民國57年,先總統 蔣公指示教育部及內政部進行研究改進,民國59年才依『禮樂之改進』,以明朝祭祀的制度規模為主,不過佾舞祭祀的爭議還是沒結論,不過原則上仍是以八佾舞為主(視丹墀大小來決定)。

                                                          

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典禮,稱為釋奠禮。釋、奠都有陳設、呈獻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祭祀孔子的禮儀稱正獻禮,祭祀配享者(大成殿內為四聖十二哲,東西廡內為先賢先儒)稱為分獻禮。

根據《禮記》〈文王世子〉的記載,早在周朝的時候,學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釋奠於先師,來表示尊師重道之意。不過當時所謂的先師,並不是指特定的某一個人或某些人;凡是過去對教育有貢獻,目前已經過世的教師,都是師生祭祀的對象。後來由於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在教育事業上的成就很高,影響極為深遠,所以釋奠的對象逐漸以孔子為主。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稱為「先師」以後,釋奠便成為祭孔典禮的專屬名稱了。

                                                          

1.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年(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歲。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下令在曲阜闕里孔子的舊宅立廟,將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車、琴、書冊等保存起來,並且按歲時祭祀。這是諸候祭孔的開始。

2.漢高祖十二年(西元前一九五年),漢高祖經過魯國,以太牢祭祀孔子。這是帝王祭孔的開始。

3.漢元帝(西元前四八至三三年)徵召孔子第十三代孫孔霸為帝師,封關內侯,號褒成君,賜食邑八百戶,以稅收按時祭祀孔子。這是封孔子子孫為侯,以奉祀孔子的開始。

4.在此之前,所有祭孔典禮都在曲阜孔廟舉行,直到漢明帝永平二年(西元五九年),於太學及郡縣學祭祀周公、孔子。從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學校中祭孔,祭孔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活動。

5.漢明帝永平十五年(西元七二年),明帝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這是祭孔有配享的開始。

從漢朝開始,不論在曲阜或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地方政府,都已普遍祭祀孔子,也都訂有禮儀。隨著時代演變,孔子的封號由漢平帝元始元年的褒成宣尼公,逐漸提升為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的文宣王,儀式也就愈完備而隆重。此外又有孔子弟子及其他儒者配享,所以祭孔也同時祭祀這些配享者。

                                                            

1. 初,周敬王四十二年﹝西元前四七八年),魯哀公始立孔廟於今山東曲阜孔子故居闕里。

2. 漢開國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高祖過魯,以太牢(牛、羊、豕)祀孔,既而漢武帝崇尚經儒術,罷黜百家,尊孔日隆,先後褒孔子稱公、稱王。

3. 至唐宋而服十二旒冕服,樂用八佾,同於天子。

4. 明清定制:每歲仲春二月及仲秋八月上旬之丁日,皆拂曉釋奠明代祭孔,遺丞相初獻,翰林學士亞獻,國子祭酒終獻。

5. 清順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諡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十四年改諡「至聖先師孔子」,而州、縣遍建孔廟,祀典沿襲不衰。

6. 民國以來,各省縣繼行祀孔,仍沿清制。

7.   國父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思想係上承堯、舜、文、武、周公、孔子之一貫道統,國民政府定鼎南京後,中央及地方每年皆遵古制祭孔,但其禮儀、祭器、頌詞、樂舞之設,多己輾轉凌亂或僅備而不隆,蓋變亂頻仍,至於禮崩樂壞。

8.   先總統 蔣公繼承 國父領導國民革命大業,對祭孔大典至為重視;特於民國五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手諭內政部、教育部,研究改進祭孔大典之禮樂衣冠,旋即邀聘學者、專家組成「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並就祭孔之禮儀、服裝、祭器、樂舞四者分組研究,廣參古籍,斟酌時宜,歷經多次研討,數易其稿,製訂改進方案,直至五十九年九月,始初步定稿。其間所採安和、寧和、咸和三樂章乃明洪武年間之古樂,佾舞亦據明譜研習而成,服飾則參採古禮新製,報事服之。獻官則服藍袍黑褂、蓋此為現行國民禮儀,獻官皆現任政府官員,未宜服用古裝,此乃「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之決議。目前孔廟祭孔大典之禮儀、服裝、祭器、樂舞等,即為此初稿之試行,其崇隆莊敬,殊無遜於古制。而繁簡損益,執善守中之處每有過之,此於我文化復興運動之推行,實為一大貢獻。又因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陰曆),民國四十一年,由國民政府邀集專家研究,換算陽曆應為九月二十八日,故訂該日為孔子誕辰紀念日及教師節。

                                                           

台灣各地每年一次的祭孔典禮,一般在孔廟舉行,遵循古禮,隆重肅穆。通常由政要擔任正獻官、分獻官,學生則擔任佾生,在古樂演奏傳統八音的樂音中,演出莊重嚴肅的佾舞,典禮最後還有拔智慧毛、分智慧糕等習俗。
    以今年高雄市祭孔典禮為例,在高雄孔廟大成殿舉行。祭孔大典在各獻官、樂生、佾生及禮生就位後,點亮大成殿及兩側廂房的蠟燭,開啟一年只開一次的大成門進行迎神儀式,然後進饌、上香行初獻禮、初分獻禮、恭讀祝文、行亞獻禮、終獻禮及由正獻官飲福受胙等古禮後送神、關大成門,才完成所有儀式。

                                                           

祭孔典禮 兩岸風格各異http://www.epochtaiwan.net/content_detail.asp?art_id=5638

八佾舞http://www.gio.gov.tw/info/festival_c/teacher/dance.htm

臺中市孔廟忠烈祠聯合管理所http://confucian.tccg.gov.tw/chinese/a11.htm

奇摩知識+

http://203.84.199.31/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