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由來 ˙基本構造 ˙文史館 ˙北宜高紀念碑 | |
概序|工程|架構|結構|設備|TBM的介紹 | |
|
|
|
|
雪山隧道長達12.9公尺,寬42公尺,直徑為12公尺,南上北下來回各一座主坑。國外幾乎都採用單坑雙向來回等設計但事故發生時,導致大量車流無法立即疏散而導致傷亡慘重,台灣採用雙坑單向設計,在事故發生時,疏散安全上有大大的幫助。 |
|
|
|
雪山隧道共有三座通風豎井,每組豎井由相距5 0 公尺之進氣井與排氣井所組成,豎井底部設置通風機橫坑連通兩條主隧道,每組通風站間各設置1組通風中繼站(共3組),形成 8個獨立的通風迴路,以確保空氣品質。 一號豎井: 深達512公尺,超過世界第一高樓台北101高度,6 座豎井深度總長2,437公尺,將近101高度的5倍(4.8 倍)。 二號豎井: 高北宜公路碧湖橋旁邊的產業道路上山,高度245公尺,內徑為6.5公尺。 三號豎井: 北宜公路靠近七堵苗圃旁邊的產業道路上山,高度450公尺,內徑為60公尺。 |
|
隧道內有三組通風機房,均設置在豎井底部,擺設了一座採用加強縱流式通風系統,用來引進外面的新鮮空氣,將隧道裡面的廢氣排出去。小組採訪當天車輛有行經雪山隧道,路程中途想要拍通風口,結果因為老師是第一次行使雪山隧道還載著吵鬧的我們,心情上非常緊張,加上車速須保持50公里以上79公里以下,所以每行駛到了通風機房總是來不及拍攝,最後第三個通風口也是最後一個的時候才終於拍到一些些畫面,但還是失敗。 通風中繼站: 有三組通風中繼站,均加設在通風機房之間,而中繼站之間相距約50公尺,主要用意是讓位居一線的新鮮空氣較容易導入讓另一線廢氣更輕而易舉的排出。 人行聯絡隧道: 東西行兩隧道間每隔350M設人行聯絡隧道一座總共有28座,如果發生緊急事故便可利用此隧道逃生。 車行聯絡隧道: 每隔1.4KM設車行聯絡隧道一座,共有8座,另於隧道各車行聯絡隧道處,均設緊急停車彎一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