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續發展 :一百三十週年研討會

研討會報導

訪問琉球

牡丹社事件130年 台日擁抱泯恩仇
130年的牡丹社事件歷史不能忘,24日為了把這段歷史記在心坎,集結日本、台灣及排灣原住民代表200餘人,一起會合窮鄉僻壤的牡丹鄉,作破天荒的國際學術研討,並重回現場,作回顧展望,雙方在巫師祈福、高士國小30餘名小朋友的天籟琴韻歌聲中,撫平昔日的傷痛,而擁抱一起盡釋前嫌,並交換致歉禮,彼此互諒中,一笑泯去過去130年的戰事恩仇,場面溫馨動人。

牡丹社事件發生於同治13年(1874年)2月17日,日本人藉口琉球島民66人於1871年11月6日,因捕魚遇風浪而於八瑤灣上岸避海難,被番民追逃至靠近牡丹鄉石門的雙叉溪,竄逃而誤闖18蕃社,被蕃民殺害54人,有12人死裡逃生至保力庄,幸獲總理楊友旺收留40日,然後護送至琉球,後來日本以此殺害事件為藉口,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於5月7日路陸射寮,為牡丹社事件之始,從1874年5月18日開始,與原住民浴血作戰於四重溪、石門等地約一個月,交戰15天中互有傷亡後,至6月調停平息戰事。

至今已屆滿130週年,24日來自日本及中研院、原住民代表等學者專家重回現場,初步討論後,認為這個事件所代表的,不僅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第一次海外遠征作戰,亦為日本近代政治邁向軍國主義,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此一事件同時推翻清朝將台灣視為版圖之外的政策,影響後續對台灣的統制部署,進而有恆春設縣築城及建省等歷史發展。
 
24日上午9時30分的「牡丹社事件130年歷史回顧與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於牡丹鄉公所舉行,由鄉長林傑西主持,副縣長古源光、日本學者又吉盛清、?纈厚及中研院黃教授等人應邀參加,現場有130年的中日史蹟相關文物展示,為了使這場討論會變得更有文化氣息,先由牡丹鄉巫師張順枝等2人上台祈福,祈求祖靈的庇佑下能使活動圓滿成功,期望各族群和諧和平。接著高士國小一群可愛的小朋友,用排灣族最優美的歌聲,加上長笛、陶笛和小提琴伴奏下,唱出牡丹情歌及我們是同胞等天籟柔美琴韻歌聲,與接下來的一對耆老林金德與謝順妹等吟唱古曲,展現牡丹鄉民迎賓的熱情。
 
然後撫平昔日的戰火傷痛,由鄉長林傑西與日本沖繩大學(琉球)代表又吉盛清教授,在副縣長古源光等人見證下,互相親熱擁抱而盡釋前嫌,並交換致歉禮,日方帶來珍貴資料參展,牡丹鄉民送給日方一塊鑲有山豬牙的紀念物,彼此互諒中,釋出善意的致歉回應,為了彼此因語言風俗及文化思想不同,所造成的誤會殘殺,而讓後人來作彌補傷口癒合的努力,獲得與會人員報予熱烈的掌聲,立委曾華德競選連任的百忙中,也到場勤作筆記,致力文化工作的用心值得稱讚。

接著雙方作簡短的歷史回顧發表感言,主持人牡丹鄉長林傑西說,亟待早日在牡丹鄉內,興建牡丹社事件紀念館或博物館,到場的副縣長古源光表示,昔日原住民的英勇守土,用原始武器與日本的精銳武器奮戰,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教材,值得後人學習。接著日方教授又吉盛清及?纈厚等2人,一致肯定這次研討會是一大突破,透過這次活動,可以了解真相,有助兩國的親善關係更美好。緊接著中研院教授黃智慧表示該院民族所至表重視牡丹社事件牽動兩國政情發展的演變,必深入作學術研究,從本地觀點出發作事件的建構,將此事件作成數位紀錄送給牡丹鄉公所珍藏。
 
壓軸卻大爆料,與會中來自牡丹鄉旭海村的45歲頭目潘進茂突起身發言抗議 ,嗆聲其曾祖父潘文杰是18蕃社大頭目,當年是領導原住民的抗日指揮官,指揮所就設在豬勞束山的里德村內,從頭到尾主導「牡丹社事件」戰事及調停有功,曾獲國際紅十字會頒和平獎章,卻於牡丹社事件的回顧史中輕描淡寫,不該將主角變成配角,應恢復其歷史上應有的地位,還給歷史的事實真相。
以上是2004/11/25 03:32 記者陳明道/牡丹報導

邀請台日專家研討 牡丹事件研討開放民眾參加

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牡丹社事件迄今已歷130年,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屏東縣牡丹鄉與巴魯巴藝術工作坊合辦的「牡丹社事件130年歷史與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即將於93年11月24日、25日召開,邀請台、日專家學者與原住民代表一同探究牡丹社事件的政治影響與歷史意義,以百年後的現代眼光透視歷史真相,俾更進一步了解台灣今日風貌之所由來。本次活動開放一百個名額供民眾參與,歡迎有興趣民眾踴躍參加,共襄盛舉。報名專線:08-8801105 牡丹鄉公所 洽王小姐。


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不單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第一次遠征海外的軍事行動,更顛覆了清朝長久以來對台灣放牛吃草的思維,對台進行正規的統治部署,重將台灣納入正式版圖。清廷更因此體認到恆春必須構築城池,防禦外侮。恆春城於翌年正式興建,歷五年方始竣工,明年恆春古城堂堂邁入建城130週年,又是一番盛事。牡丹社事件埋下了日中的緊張對立的種籽,隱埋下甲午戰爭的砲種,日本治台達半世紀,深刻影響了台灣的文化發展。

11月24日首先在屏東縣牡丹鄉鄉公所圖書館舉行開幕儀式暨記者招待會,會後將由巴魯巴藝術工作坊顧問楊孟哲老師,帶領日本與台灣學者親臨戰爭歷史現場(即現今的海生館)實地勘訪,全程拍攝並記錄交流經驗。二十五日則有牡丹社事件文獻資料展開幕,展示日本沖繩大學客座教授又吉盛清先生珍貴收藏之史料,展期一週。全日議程於牡丹水庫國際會議廳舉行,涵括又吉盛清教授專題演講,中研院民族所黃智慧教授與日本國立山口大學楊孟哲教授分別主持第一場、第二場研討會,牡丹鄉鄉長林傑西主持綜合座談,對牡丹社事件130年進行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與會5位日本學者與11位台灣學者除進行學術文化交流,並將針對史料展覽與歷史現場探勘作深度分析。

這場會議陣容堅強,與會者有排灣族代表、我方中研院台史所、民族所學者以及日本沖繩大學、山口大學教授多人,計劃就原住民地位、日本軍國主義對琉球與台灣之影響,及牡丹社事件源由和後續影響,進行回顧、檢視與展望。三方代表將由不同視角出發討論上述議題,屆時必將有一番言詞交鋒,解讀範圍的廣闊、思想激盪的強度在在令人期待。又吉盛清先生長年收集台日間歷史文獻,其中以牡丹社事件史料收藏最為豐碩,本次來台展出其畢生收藏,並將影印一份與中研院、國家藝術基金會、牡丹鄉鄉公所圖書館,做為永久庋藏之用。日本媒體如沖繩日報記者將全程隨行紀錄報導。

參考資料
http://www.ettoday.com/2004/11/17/124-1714983.htm
2004/11/17 21:26 記者陳明道/牡丹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