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像源流 吳永猛 

  一個人起碼要和三方面相處:人與人相處;人與社會相處;人與自然相處。既然相處就要相互尊重,相親、相愛與相敬。往昔以神教來規範說教,一方面官方有意以神格來規範民眾,二方面人民也以拜神來求助。所以神像看來雖似五花八門,其實分門別類是有道理可循的。

  與人相處為例:以每一個人的成就可變成神,受人尊敬。像各宗教的教主,以慈悲喜捨,救苦救難,為人楷模者,乃至地方上捨身成仁者。民間信仰因地緣不同,拜的神亦互異,如媽祖、關公、保生、岳武、家神等等。人民為尊敬他(她),神格化之後,會依祂的歷史、地位,建祠、建廟,可能從家神,變成公廟讓大家朝拜,愈拜就愈靈驗了。

  與社會相處為例:最明顯的是一個社團,都有他們供奉的神明,像宋江館的宋江
爺、木匠的魯班公等等,找一位與此行有歷史淵源的人來作為供奉的主公。所以每一
行業,學徒授課都要安相公,學成出師,即謝相公,都辦牲醴拜拜兼請客。同時官方
在社教上,像清朝設城隍廟,以及歷代孔廟(文廟)及關廟(武廟),都是官方規定
的廟宇,民間也沿襲至今。又崇拜忠孝節義者,如神話中的孝子,或忠於主人的義犬
,乃至可能把一隻威猛的動物也當神來拜,虎爺即為一例。對無主的孤魂野鬼,也讓
他有歸宿,設「萬善同歸」以拜拜來約束,或讓人有求必應,就成為有應公了。

  與自然相處為例:山川、星辰、雷雨,乃至抽象觀念中的宇宙、上帝等等至高無上的造物主,都神格化,將之穿上古代帝王的衣裳加以崇拜。像北極星,以玄天上帝來崇拜,三官五帝則是不同方位的太陽神。對打雷閃電,就塑造雷公電母來拜拜,甚至把他變成天公的守護神。上至天文如此,下至地上也如此。就是觀念中的千里眼與順風耳,神格化之後也成媽祖的左右兩。即使現在有電視、電話、電腦網路之發明了,民間對古代流傳下來的習慣與做法,仍存崇敬之心。

  台灣因道教興盛,名間遐邇,而神像特別多,大部份是明清時代傳下來的。從移民的家神俗性,發展到公廟性格,也有部份是在台灣自己創造的神像。因台灣屬於海島文明,多種族的多元社會,融化性特別高,所以家神、社會神與自然神也往往混合在一起,形成有神必拜,有拜有庇佑的觀念。相對的各宗教也非壁壘分明,對不同宗教信仰,都會互相尊重。譬如,信耶穌教的人到了媽祖廟也會禮貌拜拜一番。甚至於有的綜合性廟宇,供桌上什麼宗教的教主,乃至古今中外名人都同時陳列,好讓前來觀光朝拜的信者各有所獲吧!
                                  TOP
(本文作者為國立空中大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