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簡介: |
桃園縣復興鄉及大溪交界的大窩,是泰雅族的群居部落之一,當地的三民長老教會,是他們的信仰中心,曾經 |
|
啟蒙、教化過無數的泰雅原住民。大窩是桃園縣與台北縣的界址,跨過大窩 |
即到台北縣的三峽鎮,而早期北台灣的開發,是沿著淡水河往上溯流至大溪 |
,其中三峽是大漢溪的中段商業河港,開發時間很早,先民由大溪及三峽, |
分兩路往當時視為「番地」的後山推進;大窩地方的泰雅族人,即是由台北 |
縣境遷至此處定居。 大窩的泰雅族人多數窮困,無力斥資興建,於是長老發 |
動族人,以自動自發的方式,去蝙蝠洞一帶的溪河岸邊去鑿石,作為建材。 |
三民舊教堂除了是大窩地區泰雅族人的信仰中心,也是族人傳統活動的表演 |
場所。 |
|
|
2. 早期教堂: |
復興鄉泰雅竹傳統建築主要以木頭與竹子為材料,基國派石造教堂興建之前,這裡的教堂也是以竹材興建的,當時因缺乏防腐、加工處理的技術,因此竹造教堂在使用期限及建築規模上均受到很大的限制,據黃榮泉牧師表示,以竹材興建的教堂只能維持五、六年左右,後來因為美國傳教士孫雅各牧師的提議、推動,才有以石頭興建教堂的概念產生。
地域性風土材料 ~ 竹材
就復興鄉而言,「竹子」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建材,泰雅族的祖先們對此種材料極為熟悉,累積出豐富的地方性知識和經驗,這種知識與經驗的傳承在台灣現代化的過程中一度被遺棄、遺忘,甚為可惜。黃榮泉牧師說明了竹才和竹屋的特色以及竹子在生活上的運用,這些間彥可為日後發展地方特色建築的參考。 |
|
|
|
|
|
3. 催生者: |
孫雅各牧師是台灣神學院首任院長,對於台灣的基督教與建築的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民國五十年代,鋼筋混泥土已成為最普通了幾國派教堂卻捨混泥土不選擇石頭這個概念來自孫雅各牧師孫雅各牧師考量各種材料的耐久性 |
,認為石材最能表現宗教的永恆特質。 |
台灣神學院也是孫雅各牧師蓋的,那時候他去看林頭的教堂他覺得不好,他到過中東造聖人的地方,一看都是 |
用石頭蓋的房子,他說 : 「木頭會腐爛最好是用石頭這也是上帝賜給我們的
|
|
《 黃榮泉牧師開幕致詞 》 |
|
為什麼不用它。」 |
|
4. 基國派老教堂的設計概念: |
在泰雅族的傳統裡並未有教堂這種建築類型,因此在設計上,黃榮泉 |
牧師所依據的概念主要仍是西方的教堂原型,但當時受限於經驗與技術,無 |
法支持設計者發展多樣的裝飾性元素 ,黃泉榮牧師許多限制條件下,利用 |
材料本身的質感、牆面等各種線條變化,創造了老教堂的造型特色。 |
a. 十字架 |
|
基國派老教堂的十字架通過四十年的歲月考驗,至今仍完好未受損壞,它的線條造型極為細膩,完美地呈現教 |
|
堂在工藝美學上特色。這座十字架是由黃榮泉牧師親手打造,當時就考量細 |
長的線條若用石材來做不易雕琢而且易碎,因此選擇鋼筋混泥土為材料,黃 |
牧師說明了當時的製作過程與考量的因素: |
十字架是水泥做的,石頭做的話因為比較細,而且我們這邊的石頭不好 |
,不小心常常會斷掉,而且有弧度,有線條的東西沒辦法打出來。 |
那個時候我做嘛,做一個模子,用三夾板切好,大概不會超過三尺、兩 |
尺多一點,我們釘一個弧形,先畫一個十字架的樣子,旁邊都做好以後,三 |
夾板給他放上面固定,放鋼筋,差不多比較細的大概六釐米的鐵件,然後排 |
|
上去再灌。(黃榮泉牧師) |
|
|
b. 雙層石牆 |
要用手公將大石塊打成厚度相同、規格的小石塊並不容易,為了克服這項的困難,黃牧師用雙層的石壁,並在 |
|
石塊間灌水泥漿或以鋼筋補強,一方面增加了結構強度,同時也解決了石塊 |
厚度不一的問題。目前教堂十牆的狀況良好,並未產生龜裂的狀況。 |
因為要打有規則的東西不好打,一定要厚度依樣才可以,高度都要依樣 |
才可以,要不然第二層就沒辦法黏上去。這個方式是美國他們提供的,不用 |
這麼麻煩的方法來做,他的結構不是一塊石頭,他是兩邊這樣加起來的,兩 |
邊加起來中間我們灌水泥漿,必要的話我們要用鋼筋來補強,這樣就不容易 |
脫落,如果不容易龜裂,重量比較重,那我的地基差不多是因為以前是田地 |
的地方,有軟的硬的,基礎沒有打好的會陷下去,會龜裂。(黃泉榮牧師) |
|
|
5. 工藝美學: |
若將新舊教堂加以對照、比較,便可清楚發現舊教堂在工藝美學上的成就與表現。用來堆牆面的每一塊石頭都是石匠敲打出來的,每一塊都有不同的痕跡、不同的時間質感,每一石塊均是獨一無二的,天然的材料加上時間與手功的雕琢,賦予這座教堂豐富的表現層次。 |
|
|
|
6. 基督教與泰雅族傳統文化: |
基督教進入泰雅族部落後,對於傳統文化造成很大的衝擊與影響,許多教會,包括黃榮泉牧師均對這種的問題進行深刻得反省與思考,逐漸體會到,祖先遺留下來,深具智慧 gaga 不該被遺棄否定,這些傳統與基督教的信仰也不應是對立的。 |
|
|
|
《 舊教堂與泰雅族小朋友 》 |
《 舊教堂內的泰雅文化展示 》 |
|
|
7. 老教堂的重生: |
老教堂年久失修,村民另換得旁邊的一塊地建了新教堂,老教堂和旁邊的一圈地,就換給了漢人。漢人想將破舊的教堂拆掉,也許,這些美麗的石頭還可以賣一點錢,然後,這塊在山中的兩百坪地,可以蓋一棟山居。
故事被報社的記者報導出來,配上拍的一些照片:一間美麗的石頭所建的老教堂,埋沒在荒煙蔓草中,屋頂雖已全然破損,石頭的牆面卻仍然挺立,屋頂的十字架在湛藍的天空下,顯得孤獨又聖潔。
文化局的同仁閱報後,驚覺保存老教堂的重要,但那是私人用地,要想保留,困難重重。我們和地主約好時間再去探勘,在教堂前,提出與地主合作重建這座老教堂的可能性,談判進行半年後,王姓地主同意由縣政府文化局重建,以六年的時間經營這座教堂成為泰雅文化的中心,並同意九年之內經營方向不變。
文化局委託學者專家進行多次的規劃報告,今年初並獲文建會的同意,不但將之列入中央 93 年度的地方文化館計畫,而且還獲得 250 萬元的經費補助。 |
|
|
|
《 雜草中沒屋頂的教堂10月 》 |
《 換上新的木頭 》 |
|
|
|
|
|
|
《 11月老教堂的工作進度 》 |
《 傍晚都還在加緊趕工中 》 |
|
|
8. 未來展望: |
基國派老教堂文化館,在文化局所甄選出的經營團隊讀法阿文化工作室本著『結合在地文化,傳承優質習俗』的理念之下,將老教堂定位為『在地泰雅文化保存與延續的場域』,為當地 TUBA 部落創造一個展演的空間,今後不但將長年開放,展示老教堂的結構圖解及老照片,以及播放教堂重建的紀錄片,將老教堂的歷史與建築之美展露於世;更要推翻過去文化館慣常予人『靜態』『被動』的展示模式,而將老教堂定位為一個『窗口』,以『生態博 |
物館』的模式,將周遭的、部落的生命脈動與文化及展示主題作緊密結合 |
|
《 老教堂開幕儀式 》 |
|
,把民眾眼光從老教堂在帶到 TUBA 部落,親身體驗部落的音樂、舞蹈、 |
布織、飲食等 TUBA 文化。 |
文化局期待基國派老教堂文化館的成立,不但可以保存這珍貴的歷史百 |
景,將老教堂的建築之美再現光華,更要藉著文化館的成立活絡部落,整合 |
地方文史,藝術與人才資源,帶動地方文化,期待教堂的歷史建築得以透過 |
泰雅文化的結合而產生新的樣貌,老教堂的歷史意義結合當地文化更能增加 |
深度與廣度,賦予經歷一段沈寂的老教堂燦爛的新生命,創造出嶄新的 |
TUBA 文化時代。 |
|
|
|
|
TUBA工作室網站 |
|
9. 相關照片: |
|
|
|
《 老教堂寫生 》 |
《 開幕當天我們的寫生活動吸引別人注目 》 |
|
|
|
|
《 我們的作品 》 |
《 葉大畫家作畫時認真的神情 》 |
|
|
|
|
《 陳老師的作品 》 |
《 宋老師示範教學的作品 》 |
|
|
|
|
《 我們的合唱表演 》 |
《 我們與tuba工作室的大姐姐 》 |
|
|
|
|
《 美春阿姨在準備午餐 》 |
《 開幕後大家一起吃午餐 》 |
|
|
|
|
《 12月31日朱縣長親臨老教堂 》 |
《 大家一起來跳舞 》 |
|
|
|
|
|
|
《 上樑活動的包麻薯活動 》 |
《 上樑活動-搶麻薯 》 |
|
|
10. 參與開館心得: |
開館當天來好多人,連副縣長都來了。一大早我們就先到老教堂去寫生,希望把它最美的一面用我們的筆與紙表現出來,我們選好了位置就開始畫了,但是天氣不穩定,一下子飄雨一下子又停,我們就搬來搬去。後來我們三民國小的小朋友就去練習合唱,因為等一下要表演給大家聽,等到典禮開始時,太陽竟然出來了,一連串的表演活動,有樂團演奏,舞蹈表演,祈福儀式,當然也有我們的合唱表演,副縣長還說我們唱的很好。
看到部落裡每個人辛苦準備的結果,在今天都圓滿的表現出來,真的很高興,大家一起努力完成一件事情的感覺真好,希望以後我們部落所舉辦的任何活動大家都能很擁躍參加,一起為我們部落而努力。 |
by 陳語/張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