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海宮史話   福海宮的傳說   廟宇建築   廟宇神祇

  

福海宮是王功有名的媽祖廟,清朝時期,閩南漁民往返閩台海域,冬天時風浪大,於是將船上奉拜的湄洲媽祖置於王功庄的青龍崙避風,媽祖得以居龍穴吉地,且立廟奉祀。

  福海宮面向台灣海峽,聖明顯懿,香火鼎盛。福海宮原本是為了來往閩台之間,經營船頭行的郊商所建,但在後殿完成時,當時的縣令楊桂森卻告老還鄉,工程也因此而中斷。當時清代官方所建的廟宇,由於民間的參與不夠,民眾朝拜的熱情往往不及民間自行出力建造的寺廟。

  王功此時雖是鹿港外港,但大郊商都集中在鹿港,他們崇拜信仰的主廟,則是鹿港的天后宮,福海宮雖是為這些郊商所建,所受的眷顧依然有限,所以在福海宮後殿完成後,工程即中斷十餘年。

  後來,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苦口婆心的呼籲,請鹿港商人捐錢整建福海宮,並以建廟之後確有神力呵護來打動鹿港郊商,根據福海宮簡介的記載,鄧傳安先捐官俸再倡輔建,因此得到鹿港眾郊商民的響應,才完成拜殿和兩廊的建築。
道光五年(1825),鹿港下郊船戶新福來在海上遇難,祈求而化險為夷,為了扣謝神恩,又捐貲建了左右五門亭和牆圍,廟貌才漸漸完成。

  在福海宮的廟貌大致完成之後,王功港卻逐漸淤淺了,因此,港務轉移給更南的芳苑,福海宮也慢慢轉化成王功人所崇奉的寺廟,但因王功經濟不佳,且據傳楊桂森告老還鄉之際,曾留下「嗣後如逢重建必須座進丁字尺,及非有官銜之人不可負重建之責」的指示,因此福海宮百多年來,一直未加整建,竟致杉木腐朽,廟頂坍塌,風雨來時,還得在神像上戴斗笠遮雨,王功人都無奈的稱為「媽祖撐雨傘」。

  民國三十九年九月,彰化縣政府正式成立,省派陳錫卿任彰化縣縣長。四十年,陳錫卿又參加首任民選縣長選舉,他在選前獲邀至福海宮許願,若能三次連任,就來主持翻建。後來他果然當選縣長,並得連任,包括官派一任和民選兩任,共擔任了三屆縣長。因此在民國四十七年擔任福海宮名譽主任委員,主持福海宮重建的破土典禮,同年底完工。

  此後每隔十年左右,福海宮都有加建工程,大門牌樓、鐘鼓樓、停車場、廂房、觀音佛祖殿……等一一落成。到了民國七十年代,並有餘力購買廟前及廟後的土地。

  現在,從福海宮分靈出去的媽祖已達百餘尊,每年農曆新年及三四月間的媽祖香期,來此進香的團體眾多,可達一百二十團以上,人數在十萬人之多,單日的香油錢收入,可達百萬元以上。民國八十二年,大陸湄洲媽祖來台,首站抵福海宮,更是吸引眾多香客前來,使福海宮的名聲達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