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時期

首頁
前言
細說從頭
港區導覽
承先啟後
未來展望
學習歷程
研究計畫

 

16世紀中葉〈明嘉靖年間〉

  16世紀中葉〈明朝嘉靖年間〉,打狗港附近海岸是華南地區極優良的漁場之一,冬天盛產烏魚,大陸沿海漁民最喜歡前來捕漁。明朝末年,由於倭寇時常侵擾,當時就有「林道乾」柴山藏金的神話傳說,由於漁民與倭寇長來打狗港,使臺灣大陸之間交通趨於頻繁,成為墾殖打狗的先鋒。

荷蘭人的探勘與入據(1624-1661)

  17世紀,當時是一個海權時代,西方國力強盛的國家,利用航海技術擴張國家的版圖,荷蘭人佔據臺期間,國際貿易以大員(今安平)為中心,但漁業以打狗港為重鎮。1637年10月24日『大員商館決議錄』載稱,每年中國大陸有300∼400艘戎克船來打狗港沿岸之南方漁場捕魚,每艘載有漁民15 ∼ 25人,即每年約有六千至一萬漁民來此捕魚,打狗港潟湖灣內外,漁民與漁船熱鬧的景象,不輸給現在。

時期的打狗港(1661-1683

   明朝鄭成功時代初期,荷蘭人一度以打狗南岸處〈今之「紅毛港」〉為基地, 企圖重新佔領臺灣,因此明鄭時期在台灣所推行的軍屯,大都分佈於安平(台南)至打狗地帶,打狗成為一軍事重鎮。 漢人定居打狗的正式記載,由康熙12年(1673年)開始,第一批墾殖移民(徐阿華等十餘家)因颱風來到旗津半島 避難,後來決定留下來定居,先搭草寮,以後逐漸擴大後才建立村莊,永久定 居。直到康熙30年(1691年),已經形成一個有規模的漢人村落(旗津的前身 ),戶數達二十餘家,並建立廟宇(今天后宮之前身)作為精神寄託。

   這時期的打狗港大部分都是一個漁業的重鎮,這也一直經歷清領時期、日治 時期、光復迄今,打狗港一值都有漁業的發展,現在的「前鎮漁港」、「旗 津地區的漁港」都很有傳統的延續先民的精神,成為海洋的子民。打狗港少 部分的功能,發展出軍事要地的角色。

 (圖片來源:高雄市地理圖集)

 (參考資料:交通部高雄港務局、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哈瑪星社區網站、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蛻變之高雄、旗津紀事、看見老高雄。)


光武引水人 自然天成高雄港 網頁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