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從前叫「打狗港」,因為在四百多年前,明朝嘉靖年間,高雄港附近聚居著一群平埔族(馬卡道族),當時倭寇(日本海盜)經常出沒高雄港附近,平埔族人為了保護家園,就種築許多刺竹當做圍牆防禦倭寇,這些竹林,馬卡道語就叫「Takau ㄉㄚㄍㄠˋ」,後來漢人把「Takau」音譯為「打狗」,因此港口就叫做「打狗港」。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人於民國九年〈1920年〉又將「打狗」優雅的翻譯成「高雄」,也因此打狗港就變成了「高雄港」,而這個名稱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高雄港在清朝同治三年正式開埠通商,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四十年的歷史,經過不斷開闢擴建,高雄港已經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從「打狗隙」到「第一港口」,從「崩隙」到「第二港口」,從傳統漁村到國際貨櫃港,從早到晚忙碌進出高雄港的客輪、貨輪、貨櫃輪,讓高雄港的建設發展,繁榮造就了高雄市,同時也寫下一段豐富的台灣產業發展史。

 

        高雄港位於台灣西南端,是臺灣最大的國際港口,世界第六大貨櫃港;港區遼闊、腹地寬廣、氣候溫暖,臨海有狹長沙洲,地理條件優越,港灣形勢天成。高雄港是一個多功能的港口,它不只是商港,同時也是軍港和漁港。而沿岸的聚居舊部落,旗津、哨船頭、哈瑪星、鹽埕、苓雅寮、紅毛港等隨著高雄港的發展,逐漸形成目前的旗津區、鼓山區、鹽埕區、苓雅區、小港區、前鎮區,而這些地區的居民生活,也都和港口息息相關。

 

        高雄市是台灣的「海洋首都」,高雄港在不同的歷史時間裡,都扮演著高雄市發展的重要推手。我們的專題研究主要從三個時間軸(過去、現在、未來),來認識「海洋首都的生命線 - 高雄港」。我們藉著這個專題研究的探討,來了解「海洋首都」的緣起、變遷與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