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首頁
前言
細說從頭
港區導覽
承先啟後
未來展望
學習歷程
研究計畫

 

    

高雄市的歷史年表

 

年 代

當時名稱

                        介

ㄧ  

明朝

萬年縣

萬年縣縣治是埤仔頭,漢人以楠仔坑(楠梓)為住民聚居地。

清朝

鳳山縣

早期是興隆莊的埤仔頭和鳳邑左營舊城為鳳山縣重心,1788年林爽文事件後則遷到大竹里、陂頭街鳳山新城(今鳳山)。

1895年

日治時期

台南縣

鳳山支廳

打狗屬於台南縣鳳山支廳。 

1909 年

日治時期

打狗支廳

早期打狗,以旗后、鹽埕埔、前金、哈瑪星,也就是高雄港附近為中心。

1920年

日治時期

高雄州

(高雄郡)

打狗改名為高雄,郡役所(市政府),設在哈瑪星(永光行),市中心已經移到哈瑪星(現在的鼓山區南側)。

1924年

日治時期

高雄市

1924年高雄升格為高雄市(原高雄郡),將今日哈瑪星代天府設為市役所,直到1939年市役所才遷到愛河旁的舊市府大樓(現在的高雄市歷史博物館),這時候以鹽埕區為中心,到今天大立百貨一帶為市中心。

1979年

7月1日

升格為

直轄市

將小港鄉併入高雄市,改為小港區,形成現今高雄市第11個行政區域。  

                                                    

高雄港的歷史年表

  間

    事    摘    要

西元1522 -1566

打狗港附近海岸是華南地區優良的漁場之一,冬天盛產烏魚,在明朝嘉靖年間,只是一個小漁村。

西元1624 -1661

荷蘭人的探勘與佔據,國際貿易以大員(今安平)為中心,但漁業則以打狗港為重鎮。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後,打狗港仍為漁業重鎮。

西元1673

康熙12年(1673年),漢人定居打狗的正式記載。第一批移民者(徐阿華等十餘家)先搭草寮,以後逐漸擴大後才建立村莊,永久定居。直到康熙30年(1691年),已經形成一有規模的漢人村落,戶數達二十餘家,並建立廟宇(今天后宮之前身)作為精神寄託。

西元1855

美國威廉安遜洋行以建設打狗港為條件交換通商特權,為此投資4萬5千元,近代化的雛形出現,開啟打狗港進入國際貿易的大門。

西元1858

咸豐八年(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列強迫使台灣二口通商,但閉關自守的清廷並未執行開港動作。

西元1860

咸豐十年(1860年)北京條約訂定,臺灣(安平)、滬尾(淡水)開放通商,當時安平港港灣淤積嚴重,因此列強要求清廷加開港口(基隆、打狗)。

西元1863

同治二年(1863年)清朝在英國抗議下,迫不得已同意將基隆、打狗兩港以淡水、安平之「子口」名義開港。

西元1864

同治三年(1864年5月5日),正式成立打狗海關,打狗港正式開港(迄今 140 年)。英國駐台副領事郇和向鄧德洋行租「三葉號」廢船為英國駐台副領事館。

西元1869年

同治八年(1869年),英商張怡記承造海關官舍於哨船頭打鼓山麓,高雄港涉外漸趨繁雜。

西元1875年

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禎因為牡丹社事件,於打狗港沿岸增修二處西式砲台:旗後砲台(威鎮天南)與港口砲台(雄鎮北門),以增強打狗港防衛能力。

西元1883年

光緒九年(1883年)設旗後燈塔,船舶夜間航行更加安全。

西元1895年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台灣割讓給日本。翌年(1896年九月十五日),打狗港被日軍攻佔。

西元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六月,日本統治台灣時期,開始對打狗港進行第一次的港灣調查。蒐集建設高雄港的資料,地形、地質、水深、潮汐、潮流、氣象及海底泥沙移動等都詳細調查,至1901年五月間完成。當時港內三公尺水深之區域,六萬六千平方公尺,港口寬度為一百六公尺,流速每小時為四海里。

西元1904年

1904年因縱貫鐵路選定打狗港為終點站,打狗車站設置,開創了打狗港海陸聯絡及航運的新紀元。

西元1908年

1908年進行第一期打狗港築港工程,1912年完工,將航道加寬為109公尺,深度為7-9公尺,可通行三千噸級貨輪,並興建可以停靠七艘船舶的碼頭,和四艘繫船的浮筒,築港挖出的淤泥填築出今日的『哈瑪星』。

西元1912年

1912年開始第二期築港工程,1937年完工,港口濬深至9公尺,可供吃水八公尺以下八千噸級船隻安全進港。當時碼頭全長為一千八百七十八點六公尺,航道水深八點二公尺,港內可停泊三千至一萬噸船隻二十六艘(碼頭可泊船十六艘、浮筒可繫船十艘)。利用浚挖之土方填築市街用地約100萬平方公尺,包括現在的鹽埕區西南側、新濱碼頭後側、苓雅寮南側、獅甲等地,並新建哨船頭漁港,增添相關港口設備,使打狗港具現代化港口規模,附近地區的工業:煉油、製鋁、水泥、製鹼、造船等均相繼建立。

西元1937

因日本對華發動侵略戰爭,高雄港軍運頻繁,決定再實施6年的第三期築港工程,但因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而全部停頓,僅增加倉庫一棟。

西元1944

西元1944年十月十二日,美軍飛機大舉空襲高雄港,至翌年,1945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向盟軍無條件投降為止,高雄港所有碼頭、倉庫、起重設備,幾乎全被炸毀,而且為了阻滯盟軍進攻,日本自己炸沉大船五艘在第一港口處,港內沈船達170餘艘,總噸位達七千四百五十三公噸,高雄港遂成死港。

西元1945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二十五日臺灣光復,同年十二月『高雄港務局』正式成立後,致力復舊工作,打撈沉船、增添設施、清理航道及原來日治時期:蓬萊、鹽埕、苓雅三個商港區各項設施的復舊工作〈1945 - 1955〉。

西元1958

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開始12年擴建計畫,一面開闢航道,一面與海爭地,填築新生地五百四十四公頃。利用挖出之泥砂填出現今之中島商港區、第二貨櫃中心、中船、中鋼石油化學品中心、第三貨櫃中心及台電等土地,另規劃前鎮漁港。中島商港區所設立之全國首座加工出口區(前鎮加工出口區),成為我國經濟起飛的契機。

西元1967

開闢第二港口,民國56年(1967年)10月正式開工,民國64年(1975年)6月完工,7月16日舉行通航典禮,10萬噸級的船隻可以進入高雄港開闢第二港口,才有中鋼、中船、中油與台電等國營四大公司,相繼在高雄港區建廠發展我國重工業,開創我國交通建設帶動經濟建設之先例。

西元1981

過港隧道工程於民國70513日開工,735月竣工通車,工期36個月。同時於民國72年開始,開始闢建中興商港區(第四貨櫃中心)。過港隧道興建後,旗津半島與市區道路連接,建立整體陸路交通運輸系統,並促進旗津社區繁榮,改善居民生活。

西元1989

自民國78年起,繼續興建第五貨櫃中心(大仁商港區),計有八座深水碼頭,於民國89年完成。高雄港五個貨櫃中心,可提供迅速、準確完全的港勤服務,年貨框裝卸量可達一千萬TEU,配合最先進硬體及各項軟體之開發,為航商提供便利有效的服務。

西元2004

高雄港開港140年,現今港域面積26.8平方公里,碼頭全長26.6公里,碼頭水深16公尺,第一港口可通行3萬噸船隻,第二港口可通行10萬噸船隻,貨櫃吞吐量排名世界第六。

TOP


光武引水人 自然天成高雄港 網頁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