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

首頁
前言
細說從頭
港區導覽
承先啟後
未來展望
學習歷程
研究計畫

 

清領時期的打狗港(1683 - 1895)

        清朝統治台灣以後,仍然以台南為行政中心所在,貿易港口在安平,打狗港為漁業通商的重鎮,使打狗在漁港的機能以外,又具有地區性商港的功能,但規模比安平還小。當時荷蘭人的航海圖已經精確畫下打狗港的位置。

(圖片來源:高雄市地理圖集)

  清代中葉以後,由於安平台江翻復,港口逐漸淤淺,以致於「海泊往來遂不赴鹿耳,而趨打狗」,使得打狗港逐漸成為商業活動的重要港口。康熙61年(1722年)「康熙台灣與圖」,畫下當時的打狗、打狗港。

 

(圖片來源:高雄市地理圖集)

 

   乾隆21–24年(1756–1759年)「乾隆台灣與圖」,畫下當時的打狗、打狗港、左營鳳邑舊城。

 

(圖片來源:高雄市地理圖集)

 

  咸豐五年(1855年)美國威廉安遜洋行以建設打狗港為條件交換通商特權,為此投資4萬5 千元,近代化的雛形出現,開啟打狗港進入國際貿易的大門。 咸豐八年(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條約簽訂,列強迫使臺灣(安平)、滬尾(淡水)二口通商,但閉關自守的清廷並未執行開港動作。

 

(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咸豐十年(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確立臺灣(安平)、滬尾(淡水)開放通商,當時安平港港灣淤積嚴重,因此列強要求清廷加開港口(基隆、打狗)。

 

(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同治二年(1863年)清朝在英國抗議下,迫不得已同意將基隆、打狗兩港以淡水、安平之「子口」名義開港。同治三年(1864年5月5日),正式成立打狗海關,打狗港正式開港(迄今140 年)。

  自從打狗港(高雄港)開港以來,英國的商務活動最為積極,在口岸分別興建倉庫、辦事處,以促進商務活動,這是打狗地區(高雄)有外國人建築活動的開始。由於商務的蓬勃發展,英國、德國、荷蘭… 等國分別在臺灣設立事館,其中又以英國最早設立。

  同治三年(1864年),英國打算將副領事館(淡水)遷到打狗(高雄),以便於和台灣道辦理交涉。當時,台灣北部茶業尚未興起,經濟和政治中心,都還在南部,而且南台灣的進出口貿易,都超過北台灣的事實,也是英國副領事館南遷的考慮因素。

  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七日,英國駐臺灣副領事館,正式由淡水遷至打狗。英國副領事-史溫侯(Robert Swinhoe)租用洋行的一艘廢船,也就是鄧德洋行的鴉片卸貨船「三葉」號(德奈號)(Ternate),在船上辦公和住居,長達半年(1864年11月- 1865年5月)。

  

  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史溫侯(Robert Swinhoe)升任領事,英國領事館(18652– 1910年關閉自德奈號船遷至今高雄鼓山區哨船頭山丘東側的二層樓民房(18655– 18675)。

( 圖片來源:Takao club

 

  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哨船頭小山上,天利行(Messrs Mcphail & Co.)英國商人兄弟詹姆士、麥斐兒(Messrs Mcphail)和他弟弟 奈.麥斐兒(Neil Mcphail)共同興建的紅磚洋樓完工,即現今二級古積「打狗英國領事館」,史溫侯(Robert Swinhoe原本打算承租為英國領事館,但是因為條件未談妥而擱置。

  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英國署領事賈祿(G.Carroll)向天利行承租紅磚洋樓,每年租金2,400銀元,並且約定任何時候,可用1萬6千銀元價格收購。承租後不久,天利行宣告破產,產權售給怡記洋行,但租約並沒有受到影響。

  

  同治八年(1869) 英商張怡記在哨船頭打鼓山麓建屋14間,作為海關稅務司館舍(現在哨船街海關宿舍的前身),高雄港涉外漸趨繁雜。

同治九年(1870年)怡記洋行也宣告破產,領事館的產權移轉給英國政府。

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禎因牡丹社事件,在打狗港沿岸增修二處西式砲台:旗後砲台(威鎮天南)與港口砲台(雄鎮北門),以增強打狗港防衛能力。

 

1880年旗津旗後山、打狗哨船頭山。圖片來源:旗津紀事)

  光緒九年(1883年)旗後燈塔,船舶夜間航行更加安全。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劉銘傳擊沈載石船以封鎖港口,並增設打狗山大坪頂砲台,自此構成高(大坪頂砲台)、中(旗後砲台)、低(港口砲台)打狗三大砲台,互為犄角,以保護打狗港。

  光緒11年(1885年),打狗港附近的人口僅約 1500人至2000人之間,且多半是漁民。至於洋人則除英國領事館及海關人員之外,只有五、六位外籍商人和傳教士。清廷因迫於內憂外患,資金缺乏,加上地方官員認為防務重於商務,以致於對打狗港沒有太多建設,因為設備落後,無法提供有效的航運與貿易機能,因此當大型輪船航抵打狗港時,只能在外港約 1.5公里處下錨,再以竹筏接送客貨,如此往來,不但不便利,而且成本也高,而打狗港週邊的街市發展,自然受到相當的限制,因此打狗港在當時無法成為大商埠。當時英國商人貿易物品,輸出以茶、糖、樟腦為主,輸入則以鴉片為大宗。

( 圖片來源:Takao club

在清領時期(1683 - 1895),打狗港由一個小漁村、小商港,取代台南安平港,到正式開港成為國際貿易港,有漁港、軍港、商港的功能;但因為清朝並沒有刻意經營,所以打狗港附近聚集的人口不多,也無法成為一個通商大埠。

 (參考資料:交通部高雄港務局、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哈瑪星社區網站、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蛻變之高雄、旗津紀事、看見老高雄、哈瑪星 的文化故事。)

 TOP


光武引水人 自然天成高雄港 網頁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