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蟲害 人為及環境限制
問題、觀念與對策 對鋪面具破壞力之行道樹

 

命運交響曲─行道樹栽種困難及限制─人為及環境限制

二. 行道樹損害項目、方式、原因及建議

項目 不良方式 不良原因 建議
1.過度修剪 強剪、過度疏枝、過度落枝、無章法修剪 a.槓桿原理:樹冠重心增加一倍,風速亦隨之增強,產生擺盪效果。落枝助長重心上移,力臂加長且主幹細弱,根部伸展不全,益形危險造成傾斜、伏倒、腰折等損傷。

b.骨牌效應:過度疏枝破壞樹冠完整性,造成每枝必須單獨面對強風考驗,容易產生單枝折損,單枝折損常引起骨牌效應,由一枝而多枝,進而一株而多株,可發生於不同數種間。

c.真菌感染:樹木修剪處最為脆弱,易流失水分、養分,導致真菌續發性感染。所以經斷根或強剪者,機皆有此潛伏枝不定時炸彈。根腐者約有百分之八十源於此因。

d.失衡期:通常經強剪或栽植後的行道樹,失衡期將持續四年,而最危險為第二、三年,渡過此尷尬期才可達另一平衡。通常主事者不察,亦無心等待,循例編列預算,兩、三年後即再修剪,導致行道樹恆處於不平衡狀態,逐漸步上衰弱命運。

a.避免不必要修剪:1.颱風為天剪,對於植栽而言是為總體檢驗,更是天然修剪、調節植物生長的角色,順乎自然管理方式,可收事半功倍的防颱效果,況且不適之修剪名為防風,實可招風。2.樹幅有限。因都市生長限制因子關係,本身行道樹樹幅即是有限的生長,實不需再過度修剪。

b.適合修剪的情形:1.為排除阻礙而修剪2.為枯病危險枝修剪3.結構回覆性修剪4.誘導性或仰制性修剪

c.省下修剪經費。成立一風損補償(非賠償)基金,藉以安定人心,可預期支出應少於修剪費用。

d.常備一修剪小隊。修剪小隊平時快速流動,小幅修剪。

e.公佈修剪規範。於媒體如第四台公佈修剪規範

2.種選擇不當 外來樹種取代本土樹種 生態不適應 自然死亡後更替之
3.枝架固定不良 固定支架無共同支點、支架高度不足、固定器鬆脫 a.無一共同支點的三支柱、四支柱或兩支柱固定支架,無法均勻承受各方向風,且無法避免滑動造成扭曲,反形成植栽負擔,甚因滑動而傷樹皮。

b.支架高度不足,無法減低樹木的擺盪效果及上力臂,反形成植栽負擔

a.理想固定方式:因台灣有颱風之特性,所以理想的固定性為1.支架應力求穩定,支柱均衡分布2.支柱上端應有一共同支點3.支點高度至少為預期四年後植栽高度的一半以上4.支柱應深入地下至少60公分5.支柱材料應能度過四年不腐朽6.支架應每半年調整一次鬆緊度

b.考驗:超過四年以上的支架應予拆除,好讓樹木接受颱風的考驗,如若傾倒而根部尚存活者,再予扶正、固定,不適者則趁機淘汰。

4.栽植問題 補植問題、植穴太小、球根苗栽植、傾斜扶正問題 a.球根苗缺點:栽植早期之傾斜或倒伏,幾皆源於結構失衡的球根苗栽植及固定不良。目前苗木栽植幾皆以帶球根苗為主,根莖葉比例嚴重失調,常有樹高已三、四公尺,而主幹卻過於細長,根部和枝葉因斷根、強剪而過小或稀疏。

b.不良補植:補植皆未能合乎需求,致造成高死亡率,如補植季節不對,挖除死株後,腐根未除,植穴予徹底消毒,未予探測基底是否有水泥工事。

c.壓迫性壞死:栽植時綑綁根球之塑膠繩常皆未除,造成日後幹基部被勒住,產生壓迫性壞死,而根腐倒伏。

d.傾斜扶正問題:勉於扶正反而失常,除造成根部再度傷害,另又強加主幹機械性傷害。

5.認養問題 認養者未真正落實維護管理之義務
6.其他建議 a.成立一植病蟲害防治小組

b.嚴格管制廣告招牌

c.訂立合理修剪規範

d.平時的教育宣導

e.管理者必須具備自然情操與認知

f.及早培訓管理者,使之具備分辨植株健康或病態失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