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蟲害 人為及環境限制
問題、觀念與對策 對鋪面具破壞力之行道樹

 

命運交響曲─行道樹栽種困難及限制─蟲害

                       一. 行道樹受損害類型、狀態及成因

損傷種類 損傷狀態 損傷原因(管理方面)
1.折損性 傾斜、伏倒、腰折、枝折等

a.數種選擇不當

b.過度修剪

c.枝架固定不良

d.栽植問題

e.認養問題

f.其他

2.病理性(病蟲害)

 

 

真菌感染、昆蟲侵蝕、壓迫性壞死等

 

刺桐害蟲:

Chrysomphalus dictyospermi (Morgan) 蜜柑灰色介殼蟲

各期形態:
雌介殼圓形,扁平,中部隆起;薄,淡褐色或黃褐色,蛻皮位於中心,橘紅色。直徑1.5-1.74公厘。雄介殼長卵形,暗褐色,蛻皮偏一端。雌成蟲體闊梨形,體前段圓形,臀板突出。腹節略有瓣狀突出;皮膚膜質橙黃色。觸角瘤狀,側面有一根直刺毛。臀板略呈梯形,有3對發達的臀葉;體長1.25公厘。雄成蟲橙色,眼紫色,觸角、足、生殖刺和胸部背面均褐色;體長0.72公厘,觸角長0.53公厘。卵表面光滑,黃色半透明。
生活史:

一年發生3-4代,第一代若蟲在4月下旬出現一直沿續到5月。在10月間出現最末代若蟲;冬天停止發育

分類地位:

同翅目,介殼蟲總科

防治法:

        

 

茄苳害蟲:

Rhipiphoroethrips cruentatus Hood 腹鉤薊馬

各期形態:
幼蟲淺黃褐色;雌蟲頭、胸、腹深黑褐色,頭鈍形;腳、觸角及翅淺黃略透明,腹部稍膨大,尾部則甚尖。雄蟲頭、胸紅褐色,複眼大形,棗紅色;腹部比雌蟲稍尖細而呈橘紅色,腳、觸角及翅黃色,略透明。
生活史:

成蟲及若蟲聚集葉表吸食汁液破壞表面組織;另會分泌紅褐色黏液,污染表面影響光合作用

分類地位:

 纓翅目,薊馬科

 

防治法:

         3%亞滅寧

 

木麻黃害蟲:   

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斑星天牛(馬庫白星天牛)

 
各期形態:
體長15-34公厘,寬7-13公厘。體形粗壯,全體黑色帶有亮光,翅鞘上有較大白色斑點三、四十個,隱約排成5排,前胸背方有二大形白色斑點;腳之脛節及跗節亦富灰白色;雌雄色形相同,只雄蟲觸角較長。
生活史:

每年發生一代,卵期約一星期,蛹期約兩星期左右,成蟲多出現於4-8月間,其壽命頗長,能生存至10-11月。雌蟲產卵時,將樹幹下部之樹皮咬破,然後產卵其內,每處一粒,幼蟲孵化後,初在樹皮下加害,後漸深入材部,且向上蠹蝕,有時另向外部穿孔,由此漏出蟲糞,成熟時即化蛹於孔道中。以幼蟲態越冬,越冬幼蟲之化蛹,一般在三月時。

分類地位:
鞘翅目,天牛科
 
防治法:
(1)樹幹下部自地面至半公尺高度之部份,施石灰塗抹劑以防雌蟲之產卵。
(2)用銅絲通入孔內刺殺幼蟲。
(3)用藥棉浸沾氯化苦少許塞入蟲孔中,然後以黏土填封孔口。
(4)成蟲有趨光性,可作燈光誘殺。

 

白千層、

羊蹄甲害蟲:  

Zeuzera coffeae Nietner 咖啡木蠹蛾
各期形態:
成蟲體、翅皆白色,雌蟲前翅上有青藍色之點紋散布,前緣室之點紋約10個左右,排成一列,中室之點紋約9個。後翅1b室之尖端亦有青藍色紋,胸部背面有青藍色點紋3對,雄蟲之點紋為黑色。體長約22公厘,翅展46公厘內外。幼蟲體赤色,頭部淡赤黃色,大顎及單眼黑色,前胸及尾端之硬皮板亦黑色,前胸硬皮板之後緣呈鋸齒狀,各環節上有顆粒狀之小隆起10個左右,其上各生白毛1根;體長約30公厘。蛹赤褐色,背面第2-7腹節有線狀之橫隆起帶2條,第8節亦有1條,其上方呈鋸齒狀。尾刺生於尾端之下側,由10個短刺狀之突起構成;體長約27公厘。
生活史:

年生2代以上,幼蟲蛀入樹枝之木質部,食痕成一隧道,並向外方穿一圓形大孔,由此排出圓筒形之蟲糞,幼蟲成熟後及於食孔中化蛹。

分類地位:
鱗翅目,木蠹蛾科
 
防治法:

40.64%加保扶水懸粉1,200倍

 

楓香害蟲:   
Actias selene ningpoana Felder 長尾水青蛾
 
各期形態:
成蟲前後翅近中央位置各有一黃白色圓斑,此圓斑於近翅基的側緣繞有黑色的弦月紋,其內側並略帶紅褐色。前翅近側緣處有兩條黑色的縱線,其中內側的黑線較粗而明顯。後翅側緣處則僅有一條黑色縱線。體軀和翅膀基部有許多白色絨毛。卵粒灰白色,略呈橢圓形,長2公厘。初齡幼蟲頭部黑色,身體為橙黃色,但背部有三個黑色區域,且體側有黑色圓點,身體各肉棘有白毛數根。二齡幼蟲體色仍為橙黃色,但背部黑色斑塊消失,腹部每節仍有四個黑色圓點,身體肉棘白毛變長。三齡幼蟲體色轉為淺綠色,各肉棘頂部為橙紅色,生有數根長短不等的黑色剛毛,並於腹末肛門處出現一黑色圓斑。四齡幼蟲身體綠色加深,中、後胸背方一對肉棘大而明顯,且其頂端由橙紅色變為鮮黃色,其餘皆與三齡幼蟲相同。五齡幼蟲形態和四齡幼蟲相似,通體深綠色,體側各氣孔間有線條連接。
生活史:

本種在臺灣年生四代。雌蛾每次產卵可多達440粒,約經10 日孵化。初齡幼蟲依序經過3、2、7及5日後,蛻皮成為二齡、三齡、四齡及五齡幼蟲,五齡幼蟲約經12-18天後捲葉吐絲作繭化蛹。蛹期約經10-16天後羽化。

分類地位:
鱗翅目,天蠶蛾科
 
防治法:

本蟲數量不致過多,可直接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