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塘動物

 

埤塘生態現場埤塘植物埤塘動物

 

首頁
埤塘文史
埤塘風華
埤塘生態
埤塘悲歌
埤塘展望
埤塘踏查全記錄

台灣唸謠「天烏烏」

天烏烏,欲落雨,

舉鋤頭,清水路,

清著一尾鯽仔魚欲娶某,

龜擔燈,鱉打鼓,

田蛜舉旗叫艱苦,

毛蟹擔燈雙目吐,

水蛙扛轎大腹肚,

一碗圓仔湯予你補。

        這首唸謠裡的小動物,         都是在台灣各地大小水         域常見的水生動物,謠         裡提到的動物有哪些,         你找出來了嗎?

 

    

 

(一)魚類

 

 

 

蓋斑鬥魚--

從前,圳溝水塘裡普遍存有這種具有明顯斑紋俗稱「三斑仔」的美麗魚兒。以浮游動物、昆蟲幼蟲為食,特別是蚊子的幼蟲孑孓,因此可作為為防治病媒蚊最理想的魚類。但是近年來,溼地均遭受到大量的破壞,使得這些原生的小生命在野外已幾近滅絕。

 

 

牛屎鯽仔--

身體扁圓形,喜歡成群活動,產卵的行為最為特殊:母魚會把卵產在二枚貝類的水管構造附近,魚卵不僅得到良好的保護,還可藉著貝類吸排水所引動的新鮮水流,促進它的發育和孵化。現在受污染的水域已經不容易找到貝類,美麗的小魚自然也就跟著消失了。

 

 

鮕鮐--

本名七星鱧,體型圓滾滾的,頭部寬、嘴巴大,有上鰓器,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氣,因此可以離水存活很久,常成為許多民間傳奇故事的配角。過去池塘、水溝到處可以捕捉到,現在幾近絕跡,河川、池塘已不多見。

 

 

泥鰍--

體型像圓筒,有鬚5對,全身佈滿黑褐色小點。喜歡鑽進泥層中,只要土壤中有少量水分濕潤皮膚,就能維持生命。以前在田地和附近的溝渠,都可以捉到泥鰍,現在因為大量的使用農藥,已不適合泥鰍的生存,想要看到它也不容易了。

 

 

鱔魚--

外表看起來一點也不像魚,細長圓滑的倒是像蛇。牠的表皮上有一種黏腺,從黏腺裡會分泌出許多的黏液,所以抓起牠的身體才會感覺特別滑溜,這對鱔魚來說,有很大的保護作用,除了不易被捉之外,當牠在水中游動時,還可以減少摩擦,身體不會受傷。

 

 

大肚魚--

就像牠的名字一樣,雌魚的腹部膨大,身體顏色為灰色,略透明。原生於北美洲,引入臺灣後,現已普遍存在於各溪流、湖沼及田渠等水域。牠對於環境污染的耐受力強,偏肉食性,嗜食孑孓等水棲昆蟲,對環境衛生有很大的幫助。

 

 

--------------------------------------

 

 

(二)貝類

 

 

 

石蚌--

「鷸蚌相爭」故事裡的蚌就是牠。又名圓頂珠蚌,長卵型,近黑色,殼內面有珍珠光澤,可利用來養殖珍珠,或做工藝品材料。蚌肉可食用,但土味較強,不怎麼好吃,早期農民把牠煮熟後餵食家禽或魚類。

 

 

河蜆--

又名「拉仔」,貝殼黑褐色或黃綠色,殼內面紫色或白色,產於台灣全島河川水塘中。蜆肉是台灣十分常見的食用貝類,因此大量被人養殖。據說蜆肉可治黃疸,也可解醉,對貧血和肝病,也有療效,因此有人製成蜆精販售。

 

 

田螺--

田螺面臨到棲地消失的窘境,加上福壽螺等外來種的入侵﹐扼殺了田螺的生機,還好田螺具食用價值,所以仍可以在一些養殖場見到牠。

 

 

--------------------------------------

 

 

(三)兩棲爬蟲

 

 

 

斑龜--

斑龜是目前台灣地區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淡水龜。為草食性,亦攝食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每年春夏季繁殖,產卵於乾燥的沙中,在藉由陽光的熱度來孵化。由於環境的破壞及外來物種(巴西龜等)的入侵,現在越來越少了。

 

 

材棺龜--

因為水域污染、棲地破壞、捕捉放生等因素,目前數量不多,已成為頻臨滅種的台灣本土龜之一。繁殖的季節在夏季,為大量繁殖柴棺龜,有人利用人工培育的方式,將牠至入冰箱,進行冬眠,一旦放出後,龜以為冬天已過,便開始交配繁殖,成功的欺騙了烏龜。

 

(四)水棲昆蟲

 

 

 

水黽--

身體細長,非常輕盈;腳很細長,長著具有油質的細毛,具有防水作用,能在水面上急速的划動,可稱為水上的航空母艦在水面上活動的速度很快,成蟲捕食經過水面的昆蟲或其他水生的小動物。

 

 

豆娘--

豆娘外觀與蜻蜓有點相似,體型較纖細。棲息時,習慣將牠那兩對翅膀,併疊豎於體背上。產卵方式採取點水的方式,有的是連續點水,一次產下二、三十粒卵,有的則事先將一、兩百顆的卵排出,堆積在尾部,然後在點水將它們全部沉入水中。

 

 

--------------------------------------

 

 

(五)鳥類

 

 

 

綠繡眼--

最顯著的特徵是眼睛周圍有一圈白環,故名繡眼,身體黃綠色,腹部淡黃色,嘴黑色。喜歡成群活動,長於樹林上層穿梭覓食,雜食性,吃昆蟲、種子、漿果和花蜜等,生性好動,不會定點停很久,而且會一邊飛一邊鳴唱。

 

 

鷺鷥--

全身白色,嘴和腳黑色,但腳趾為黑色。喜歡吃魚蝦,覓食時會先用腳擾動池水,驚起魚蝦,然後再以嘴快速夾起。有時牠們會跟隨在耕耘機背後,啄食翻出土面的動物,構成一幅令人難忘的農村生活畫面。

 

 

綠頭鴨--

雄鴨有著綠色的頭,頸部有一白環,胸部褐色,背部灰褐色;雌鴨全身黃褐色並雜有深褐色斑點。綠頭鴨雜食性,常常可以見到牠們將頭埋於水中覓食水中藻類、小魚或昆蟲。

 

 

麻雀--

麻雀最大特徵是白白的雙頰上,有一明顯黑點,頭磚紅色,頸有部一白環。麻雀適應能力強,喜成群活動,為雜食性動物,種子、穀物、昆蟲都吃,是農夫最討厭的害鳥,因此古時候的人,紮稻草人就是為了嚇走牠。

 

 

-------------------------------------

 

參考書籍:

資料來源:邵廣昭等,台灣常見魚貝類圖說,台灣省漁業局出版,1996年初版。

參考網站:

內惟埤生態園區http://pwse.kcg.gov.tw/marsh/museum.htm

埤塘世界http://www.wetland.org.tw/subject/water/water_1/nature.htm

漁業資訊服務網http://www.f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