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道緣起 ]

[ 哇!蘇花古道 ] [ 哇!合歡越嶺古道 ] [ 什麼是古道 ] 台灣的古道

台灣的古道


1.北部古道

(1) 淡蘭古道:淡蘭古道是現代鐵路、公路的前身。第一段「三貂嶺古道線」,它的位置是在台北
縣的瑞芳境內。

(2)北宜山道:清朝道光年之間,移民搭乘竹筏至新店溪、景美溯溪而上,接深坑溪,抵石碇居住,並從事種茶事業,並逐漸進入往坪林開發,越過東南山區,通往頭城、礁溪到達宜蘭,形成了早期的北宜山道,進而建築為今天的北宜公路。

(3)福巴越嶺道:台北的新店、烏來、信賢、福山村,在此地起越嶺道分成二路,南下主線直接前往巴陵,從福山沿著札孔溪,此道路最早為泰雅族的卡奧灣群與札亞孔社的打獵路線。

(4)司馬庫斯古道:古道從宜蘭縣大同鄉棲蘭,向西越過雪山山脈,進入新竹縣尖石鄉的斯馬庫斯部落,他曾經是台灣最深山的部落,是一條無對外交通的道路。

(5)鹿場連越嶺道:明朝時鄭克塽部將王世傑因為立功受到禮遇,特別賜准以跑馬方式,將馳騁為止之路線為地界,劃此以 為開墾的荒地,此地即成為鹿場連越嶺道的前身。


昔日台電發電施工道使用之吊橋,依合歡越嶺古道而行! (地點:台8線 138K 處)!

2. 中部古道

(1)合歡越嶺道:合歡越嶺道西起霧社,越過合歡山合歡埡口(今大禹嶺),沿著立霧溪下,東出太魯閣口,最後抵達花蓮新城。古道的西半段為中橫霧社支線的前身,而東半段則為中橫主線東段的前身。民國三年,日人展開「太魯閣征伐行動」,進行東部開發計畫。主要線段分述如下:

A. 曲流線段:合歡越嶺古道東半段,從埡口到畢綠,沿立霧溪向北至天祥,共32多公里的舊道,稱此為「立霧溪掘鑿曲流古道」。從碧綠神木下方,即是卡拉寶。再往前由古白楊吊橋走到古白楊部落,接台電白楊站為終點。

B. 錐麓線段:天祥至慈母橋之間,從慈母橋至燕子口上方的巴達岡,為「錐麓大斷崖古道」,長達16公里,海拔約1600公尺,為原住民部落間往來的通道。民國6年,日據時代拓寬越嶺道。從中橫公路太魯閣附近造竹吊橋,抵巴達岡部落遺址,再經斷崖可達慈母橋。

(2)能高越嶺道:能高越嶺道是中部橫斷中央山脈的捷徑,為合歡越嶺路線開拓前,連接霧社與花蓮的唯一道路。這一條越嶺古道,最先由泰雅族開發而成的。

(3)八通關古道:清同治時期「牡丹社事件」,欽差大使沈葆楨決心開闢橫貫台灣東西部的山路。

3.南部古道

(1)關山越嶺道:大約100-200年前,布農族巒社群、郡社群從郡大溪南越過中央山脈,再從六龜往寶來、梅山、檜谷、關山埡口,經向陽、利稻轉東南向抵台東,成為關山越嶺道的原始山徑。

(2)內本鹿越嶺道:此道因中央山脈主脊上的「內本鹿山」而得名,介於卑南主山與遙拜山之間,橫貫了今日高雄縣與台東縣邊界的中央山脈。

(3)知本越嶺道:魯凱族的祖先,由東部向西越過知本主山,抵達今屏東縣霧台的山區,因路途中有多處神秘鬼湖,便定居下來。

(4)卑南道路:在同治13年間,南路開通。一條是赤山卑南道,西起鳳山的赤山(今萬巒鄉赤山村),而達後山卑南(南鄉),長約170 公里。

(5)浸水營山道:日據初期,從枋寮向東開闢此道路,成為日據時期第一條越嶺路。

4.東部古道

(1)蘇花道路:清朝同治13年由蘇澳動工,到光緒2年才建築到奇萊(花蓮港)。這時開闢的「北路」就是蘇花公路的前身,當時工人非常的艱苦,完成了東部越嶺步道。蘇花步道完成後不到二十年,日本人決定重修蘇花步道。民國16年起, 將步道改為車子可以走的車道,從清水斷崖的山壁通過。民國21年,蘇花之間的道路全部拓寬完成,從蘇澳到太魯閣路寬3.6公尺,太魯閣至花蓮寬14公尺,現今已拓寬為雙向通車。

5. 奇美古道
古時候由阿美族人,沿著秀姑巒溪北岸之瑞穗,經原住民部落奇美至海邊的大 港口,踏出一條山徑,即奇美古道。

 

台灣的古道

[ 哇!蘇花古道 ] [ 哇!合歡越嶺古道 ] [ 什麼是古道 ] 台灣的古道

[ 古道緣起 ]

 

--- 下接 [ 天險之路-蘇花古道 ] [ 怎麼一回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