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花古道 ]
回頁首
->怎麼一回事
好久好久以前
超級比一比
偉大的住民
哪裡不一樣
爬格子囉

[ 天險之路-蘇花古道 ]

怎麼一回事 [ 好久好久以前 ] [ 超級比一比 ] [ 偉大的住民 ] [ 哪裡不一樣 ] [ 爬格子囉 ]

怎麼一回事



蘇澳到花蓮沿線因為山崖陡峭,接近海岸,又因為原住民的獵殺,所以非常危險,因此很少人在走,同治十三年日軍因為牡丹社事件驚動了清朝政府,為了怕日軍佔領台灣甚至引起兩國的戰爭,於是派沈葆楨來治理台灣。但事實上是為了讓原住民相信他們是被清朝統治的,並排除外人對後山原住民的懷疑。另外派了羅大春開闢蘇澳進行教化原住民的工作,這就是後山北路的開始。


 

 

 

 

 

 

 

 

 

昔日的蘇花古道遠眺圖!


後山北路的開鑿從蘇澳到新城共用四個月,從新城到花蓮港北岸只用了半個月,全程共115公里半路有派兵駐守,而從花蓮港北岸到水尾沿著花蓮溪床前進共長59公里,大約用了四個月。清朝的時候後山北路只花了一年就開鑿完成,到了光緒3年清廷將蘇澳到新城之間的各營改駐岐萊、秀姑、卑南一帶 ,顯示先前開鑿的後山北路已荒廢,但在新城有駐兵。光緒四年清朝大幅調整後山駐兵的分布,再將新城駐兵撤走,從此後山北路算是廢除了,總共只有四年的歷史。後山北路因為起伏大所以不適合當現代公路,而且開路時施工品質不太好,所以保存下來的不多。

日本人統治台灣時,對於蘇澳至花蓮再次開鑿道路,大致可分數個階段。首先,在北段開闢大南澳路,接著在南段鑿通沿岸理蕃道路。最後,再將起伏不齊、危險障礙之處除去,築成安穩升降的東部海岸徒步道,最後以長達122公里的蘇花臨海道呈現出現代化的交通建設面貌。

自開鑿東海徒步道開始,形成全線貫通的步道,然後再修改成可以行駛車輛的蘇花臨海道,前後歷經13年9個月,這便是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

路線起自蘇澳終點花蓮,約只是清代後山北路的三分之二,但路線幾乎沒有重疊,沒有任何關聯。

光復後,蘇花公路的改變可分為三個時期。民國34年至民國63年(1945-1974)為第一時期,可稱為改善時期,沿著公路而行,山海之險令人印象深刻。第二時期為民國63年至民國79年(1974-1990),可稱為拓寬時期,一連 串的隧道不斷施工。第三期為民國79年之後到現在(1990-2003 ),可稱為自由通行時期,失去海岸的視野,只有速度是唯一的憑藉與感覺。因為車行速度加快,又不斷穿越隧道,人們多已忘記清代後山北路的歷史與緣由。

未來,蘇花公路也許會再讓蘇花海岸改換面貌。新一代的旅人感到山的比重更加深了,雖緊依偎海岸而行,但卻交錯穿梭於更長更深的隧道中。

 

怎麼一回事

怎麼一回事 [ 好久好久以前 ] [ 超級比一比 ] [ 偉大的住民 ] [ 哪裡不一樣 ] [ 爬格子囉 ]

[ 天險之路-蘇花古道 ]

--- 下接 [ 好久好久以前-後山北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