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用途 | ||
1.日用陶瓷: 此類產品包括廚房用具及餐桌具。廚房用具是鶯歌傳統的生產項目,光復之初繼續以手拉坏方式生產,以本地土或北投土為坏,外施當時流行的鉛釉。約民國五十八、五十九年,鋁及塑膠製品興起,打擊了日用陶器的市場,許多製造商紛紛改行,手拉坏師父則轉入生產「藝術陶瓷」的工廠。廚房用具的產量因此大減。 餐桌具包括碗、盤、杯、茶具、咖啡等,內外銷都有。民國六十年代至今,飲茶風尚盛行,茶具的製作應時而生,蔚為風尚,家數很多。後來又演變成手拉坏的藝術茶壺,自成一格,也可把它歸為「藝術瓷」類。 |
||
2.藝術陶瓷: 「藝術陶瓷」這一名稱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美曾經流行過。十九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的結果,原來以手工製作的陶瓷器面臨機械大量生產,藝術性 低落的處境。為了解救這個危機,有些工廠聘請了藝術家加入生產的行列,以維持產品的藝術性 ,這種產品便被稱為「藝術陶瓷」,以有別於一般的機器量產品。因此「藝術陶瓷」與「藝術家陶瓷」有很密切的關係。 這一類器物的生產實淵源於民國三十年代的家族式手工業,到民國六十年代生產規模才有所擴大,但目前為止仍屬中小型企業。工廠分布在苗栗至鶯歌一帶。前者以生產藝術人像、動 物、飾品等為主,後者則以生產花瓶、花盆、倣古為主。 |
||
3.建築陶瓷: 生產這類陶瓷的工廠是鶯歌陶瓷廠中發展較好的,也是最有前途的一類。全自動 電腦窯爐的應用,一貫化生產作業線,以及企業化的經營,使得這類工廠非常現代化。產品除了在圖案設計及種類尚待加強外,質感、釉面都足以媲美外國產品,然而產品都以內銷為主,外銷市場有待拓展。 民國六十年,天然瓦斯接通後,生產建築陶瓷的工廠開始密集於鶯歌,使當地成為台灣建築陶瓷的主要供應地。因為經濟不景氣時佛教信仰越旺盛,廟宇隨時都在興建,因此琉璃瓦的需求並不受經濟因素的左右。 |
||
4.衛生陶瓷: 衛生陶瓷產品的項目包括面盆、浴缸、水箱、各式馬桶等,產品以內銷為主。國內過去的市場都一直侷限在家庭,隨著環保觀念的推行,及自動 化觀念的引進,自動化衛浴設備的市場範圍擴大至新式辦公大樓、餐廳等營業場所。隨著市場的多元化,除了造型變化,用途也趨於多樣化,由單一的洗滌到按摩或治療等多種用途。消費者對衛浴設備的選擇也將以美觀、豪華、符合人體工學及特殊功用等為主要方向,因此製造業已由普及品推廣到精緻的生產。 國內生產衛生陶瓷的工廠之中規模最大,品質最新穎的兩家是「合成欣業公司」與「電光窯業公司」,都設廠於鶯歌。和成企業的創始者為邱和成,一九七九年過世後,企業由七個兒子繼承,現在並有項長期計劃,打算在鶯歌老廠房所在地興建「邱和成紀念村」,其中將包括陶瓷博物館、美術館、陶藝工作室等。「起源於陶瓷就要回饋於陶瓷」,這是「和成」家族企業者的宿願,也代表了鶯歌從事陶瓷業者崇高的理想與心聲。 |
||
5.工業用陶瓷: 工業用陶瓷製品種類繁多,如化學或工業用非耐火之陶瓷製品、砂輪、耐火磚等。就產品特色而言可分電瓷業、特殊陶瓷業與耐火材料業。台灣陶瓷廠生產工業用陶瓷從日據時代末期即已開始。光復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但因為開發研究人員,以及資金的投入有限,又缺 乏政府的輔導,因此進步非常緩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