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史
產業發展現況
產業未來展望
產業發展史
年份 發生事件
1921 成立尖山陶器生產販賣組合。
1931 王龜生、陳澡柱等人在鶯歌成立數家新的陶瓷場,同時福州李姓師父亦住鶯歌落地生根,大都由日本進口,尤其愛知線的瀨戶燒更廣受喜愛。
1934 鶯歌陶瓷工廠有不到七家增為十六家。
1937 陶瓷業人口卻不過四十八人可見工廠人數極少。
1934~1940 工廠的員工人數每家約二~四人其中規模最大的「益成記」員工最多高達二十人幾乎佔了陶瓷就業人口的一半。
1939 這一年日本人開發出新式的「登式窯」(又稱為木仔窯、梯式窯)以取代清朝傳統的蛇窯。
民國38年 國民政府遷台,鶯歌陶瓷在交通方便、專業陶工無缺、大陸陶瓷輸入中斷等因素促使下,發展迅速。
民國40年 由於南投場沒落,樹林酒廠釀酒的大缸,已全為鶯歌供應。其它如甕、食器、筆筒、香燈、佛像等也全由鶯歌供應。此時期,陶瓷工廠的生產方式與規模開始擴大,資本密集機械化與分工頓成努力的焦點。
民國43~46年 北投成立中華陶瓷公司,成為鶯歌在陶瓷發展上最強大的對手。但民國46年,北投禁止開採陶土,造成原料短缺,北投場遂趨沒落。
民國51年 日本大阪國際博覽會的中國館,在陶瓷方面大放異彩,外國訂單紛至沓來。人口不到六萬的鶯歌,年產值竟然高達四億美金。
民國67年 陶瓷業引進意大利製造的滾輪快速瓦斯燒成窯,大幅改善生產速度。此種窯主要用於建築瓷(面磚或地磚)的生產,鶯歌地區每日生產的地磚為七甲左右,占全台百分之七十,而台灣地磚的產量,占全世界第三位。
民國70年 有人發明了結晶釉的配料技術,產品一出現,立刻獲得消費者的喜愛。這種類似北宋天目、油滴的陶瓷,特色是花色無一相同。
民國75年 經濟不景氣使得鶯歌遭到極大的打擊,所幸當時房地產景氣尚佳,波及範圍不大。
民國81年 房地產疲軟、發生金融風爆,讓鶯歌不少的陶瓷業者紛紛緊縮生產,有些業者甚至遠走海外投資。
民國83年 陶瓷展定名為陶瓷嘉年華會,吸引了數萬觀光人潮。
目前 鶯歌部分陶瓷業者,在工資太貴、成本提高、台幣升值、巿場飽和等因素影響下,紛紛轉向國外投資。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