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鑾鼻位於中央山脈盡處台地的最南端,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遙遙相望。「鵝鑾」是排灣族語「帆」的譯音,因附近之香蕉灣有石似帆船,遂以取名,加以該地形若突鼻,故稱鵝鑾鼻。
清光緒8年﹝西元1882年﹞,為海上航行安全,特聘英籍技師於此興建燈塔。因初建時經常遭受當地山胞的侵擾,故塔基築有炮台,圍牆上開鑿有槍眼,牆外四週並挖設壕溝,建成後曾派武裝士兵守衛,是世界上少有的武裝燈塔。嗣因臺灣割讓日本,清軍撤離時曾把燈塔炸燬,後於光緒24年重建,二次大戰時因其地理形勢重要而屢被轟炸,光復後依原建築修復迄今。塔高21.4公尺,內設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度達180萬燭光,每30秒旋轉一周,見距20海浬,為環台燈塔中最雄偉的一座,並有「東亞之光」的榮稱,已被列為史蹟保存區。
鵝鑾鼻公園以燈塔馳名中外,因缺乏配合性遊樂設施,除瞻仰
蔣公銅像致敬、觀賞燈塔外景及攝影留念,別無遊樂場所,有鑒於此,前觀光局墾丁風景特定區管理處特就銅像對側景緻天成之珊瑚礁林加以闢建為一公園,於71年12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並於82年開闢鵝鑾鼻公園第二區,配置停車場、露營區、管理站、最南點意象標誌等,已成為一名聞中外之風景區。
面積共59公頃,園內為一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形成之原因乃由於沿海日光強,海水清澈,適於造礁珊瑚之成長,經地殼隆起而上昇,受海浪侵蝕、雨水沖刷、強風吹襲、而成為目前巨礁林立、怪石嶙峋、奇峰與洞穴之奇特景觀。在公園北望,可看到藍天碧海、綠樹白砂、嶙峋礁石、以及台地尖峰等,此外還有矗立的瓊麻花軸,穿插其間,構成一幅壯闊多姿的山海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