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常聽到老一輩的人訴說著從前坪林所發生的事情,早期的農人只是依賴著水田耕作,漸漸的茶產業越來越發達,而當時候的人發覺坪林是一個適合種茶的地方,便開始專注於茶樹的栽種。
而現在,茶的市場越來越廣泛,但是坪林出口茶葉已經不再頻繁,坪林文山包種茶的行銷,在市場上也逐漸蕭條,於是轉變為觀光茶業。我們對坪林包種茶行銷的好奇,希望更了解坪林從早期至今對包種茶的行銷方式及其成長,於是透過各個管道,不論是訪談或是親自品嘗茶餐,在這之間,花了許多時間和受訪人通話及小組討論,盡力把行銷方面的諮詢呈現出來。我們正好藉由這次的比賽,能讓我們深入了解與探討。
|
|
早期茶葉的行銷管道-茶道及北宜公路 |
坪林鄉早期的農民們都從事水稻耕作、栽種染料的樹種以及柑橘園,後來坪林的氣候水土環境又更適合茶葉的栽種,且包種茶的經濟價值利益較高,所以農民們紛紛轉型茶葉栽種。 |
|
茶路探勘路線圖 |
圖片來源:茶葉博物館 |
|
大約在兩百年前,在北宜公路還未開通之前,先人把坪林包種茶茶種從大陸引進到南港, 由木柵、新店經石碇、深坑採用挑擔子的方式運到坪林。在深坑到台北木柵六張黎有一條「茶道」,是古時坪林鄉民挑茶葉來往台北行銷時的道路,「茶道」(深坑─台北木柵六張犁)遺跡後來因為房屋建築及交通建設的改善已漸漸消失。 |
早期台灣人並不常喝茶,所以以外銷大宗茶葉出口為主,且一般茶農是經由中盤商轉售到台北的茶館再包裝銷到東南亞附近的國家。 |
民國36年北宜公路開通後,台灣省公路局在「坪林─台北」設有通行公車,促使茶葉的行銷運輸更為方便,帶入茶葉的興盛時期。當時「坪林舊橋」橫跨北勢溪,是唯一連接「坪林─宜蘭」的一條道路,但由於坪林舊橋橋寬只有4公尺,無法會車只能單向通行,而交通量與日據增,使得坪林舊橋的交通負荷越趨加重,故於民國59年又興建坪林新橋而逐漸取代坪林舊橋。
|
|
現今坪林舊橋 |
圖片來源:坪林鄉公所網站 |
|
現在的坪林舊橋仍然是當年的模樣,於民國83年6月間曾與以重修,對於其橋樑結構予以加強,故於88年初再度整修舊橋,為觀光橋樑並封閉車輛通行,改為行人橋以見證坪林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