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羅密歐與茱麗葉
導讀者:中興大學 吳新發教授
時間:87年10月 閱讀電影:羅密歐與茱麗葉  

演講內容

一、引言

  今天非常難得來到此地,我在台中,中興高中亦有一個三餘學會,每個月至少有一次演講活動。這學期你們的主題是一系列電影與文學,這也是時代所趨,特別現在已是影像時代,白紙黑字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也愈來愈多。事實上也有必要從另一角度討論何謂文學,文學是否一定要文字寫成?因為電影在現代藝術中也被稱為第八藝術,角色愈來愈重要。加上所謂文學若該編成電影這期中將發生多少錯綜複雜的關係?如今已成為學者努力探討的問題。

  我的專業領域是在現代戲劇。至於莎士比亞的研究,對我而言是較新且無奈的選擇。因莎士比亞在英國已成獨特的學問。我是92年從英國回來,回來後就感到自己碰到一個困難。因為學戲劇總要碰觸舞台劇,可是在台灣幾乎沒有舞台劇可看,連台北都很少。而且年紀愈來愈大就懶得跑。於是開始思索有沒有不須跑台北甚至紐約,就可以看的東西?這樣就只有莎士比亞的戲劇可行。尤其錄影帶甚至VCD、LD的發行已造成觀眾觀賞習慣上很大的衝擊,因為電影院看電影是別人在控制,而錄影帶卻是自己掌握,可以一看再看進行研究。

  莎士比亞的劇本總共有三十七,數量很多。特別是文字閱讀上本身有很大的困難。我在大學教戲劇導讀時,會選他的「哈姆雷特」或「李爾王」。故這兩個劇本我比較熟。莎士比亞有所謂四大悲劇,除前面所講的「哈姆雷特」「李爾王」外,還有「馬克白」和「奧賽羅」。而「羅密歐與朱麗葉」亦是一大悲劇。這對年輕男女一個十四、一個十五,以我們現在來看,年紀這麼小就鬧出這麼大的事,實在是家庭教育有問題!(笑)兩人年紀這麼小,脾氣就這麼拗,若是真的結婚恐怕也相處不了多久!(笑)話說回來隔了幾百年拍攝有關「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影片至少有五六十部,我們特別提出這個數據,只是想說幾百年來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重新拍重新拍可能因為覺得它很重要或別人做得不好或不符合時代需要同一故事有那麼多人一再重複拍攝,而且中外皆有。這證明一件事:愛情是每個人的渴望,而且是不分年紀的。大致上每個人的生活都比較平淡,而文學作品在滿足人們的慾望。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可以在文學中獲得替代性滿足。因為每個人都比較是懦夫,覺得生命可貴不會去自殺,所以「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只年輕人喜歡,我們中年人也喜歡有它永恆的道理。

二、介紹五個電影版本
  

  我今天帶了幾個版本來給大家參考。第一個劇本是1968年的,翻譯成「殉情記」。主題曲盪氣迴旋,感動很多人,為1960年代代表作。二是舞台劇和電影,是英國BBC的作品。坦白說拍得非常爛,但為何還拿來?其實是想當反面教材。最主要是BBC希望用舞台劇方式呈現,不過它的侷限相當大,莎士比亞作品本來是為舞台劇而編,若拍成電影應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其他兩個芭蕾舞劇一是85,一是92年。前者比較古典,後者較新。芭蕾舞劇比較偏向舞蹈,和一般戲劇是截然不同的藝術,它沒有語言對話,和戲劇最基本元素剛好相左,只是在此可以讓大家對照一下。最後一個版本是大家最熟悉的-96年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完全是後現代風格。它將背景轉移至現代,而且節奏速度變得非常快,符合新新人類的需求。記得我同事也教莎士比亞的戲劇,所以放「殉情記」給同學看,沒想到同學反應看不下去-因為節奏太慢!這也證明同一戲劇是需要不斷重新詮釋的。

 

三、莎士比亞電影簡史
  

  電影出現至今有203年。第一部影片是1895年法國人所拍。至今法國仍是電影工業及學術研究的重鎮。當時拍工人下班的情形,只有幾秒鐘。莎士比亞影片在四年後(1899年)即出現。受當時技術限制也只有幾分鐘而已。劇本是King John,不算莎氏的名作。當時利用電影技術拍莎氏作品,其實只是將舞台劇錄下而已。因當時舞台劇明星受歡迎程度不下今日的電影明星,因而想把明星風采錄下。來我們特別提出這點,是想說莎氏的戲劇改編成電影幾乎和電影同步進行,累積至現在如我前面所說有關「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影片至少有六十部以上。「哈姆雷特」更多,有六七十部以上。可惜的是我們絕大部份都看不到。目前收集較完整的是英國國立電影學院,裡面有一個檔案室專門收集莎士比亞的影片,但也還是不全。美國souger library也是專門收集莎士比亞東西,但也不完整。一直到現在還偶爾會有新的影片會出土。
  

  1899-1920年代電影幾乎沒什麼可以看的,都零碎的片段。到了1920年代二次大戰之間,整個西方電影是屬於默片時代,這時期就有些影片留下來。默片因為沒有聲音,所以一段鏡頭之後就有字幕出現,像我們在讀劇本一樣,也頗有趣。電影從1930以後就進入有聲時期,剛開始也很粗糙,因而當時所有電影包括莎士比亞電影地藝術價值不高,而是具歷史研究的價值。

  接下來我們看帶來版本的比較,我選的是羅密歐第一次見茱麗葉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