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巴哈蓋房子
導讀者:溫愛玲
時間:2003/12/06 閱讀書籍:巴哈蓋房子  






1.【巴赫】Bach, Johann Sebastian
生卒年月日:1686/03/25--1750/07/18
國籍:德國
樂派:巴洛克
【簡介】
  「馬友友的巴赫靈感」影片的主題:《無伴奏大提琴獨奏曲》前一陣子風靡了許多愛好古典音樂的朋友。提起巴赫這位音樂家,對於古典音樂再怎麼不熟悉的人也都知道這號人物。

  巴赫世家產生了許多音樂家,最為人熟知的便是約翰巴赫。他出生於德國艾森納赫城,父親是個管風琴師,也能演奏中提琴與小提琴。約翰巴赫在家中八個孩子中排行老么,十歲時父親就去世,由哥哥收養。其兄當時已是管風琴師,巴赫課餘時就跟隨兄長學習音樂,十五歲時考進呂納堡的米歇爾教堂唱詩班學校後,開始學習管風琴。

  1703年從唱詩班畢業後,巴赫到威瑪的約翰恩斯特公爵的私人樂團擔任小提琴手,不久後被任命為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的管風琴手。巴赫開始發表宗教音樂作品與鍵盤樂曲作品。

  因一些小小的「疏失」,讓巴赫對這份工作萌生去意。事情是這樣的,1705年巴赫到距離阿恩施塔特三百二十公里外的呂貝克聽一名丹麥名管風琴師的演奏,回來後卻被雇主恩斯特公爵斥責了一頓,這件事情讓巴赫決定到別處尋覓天空。1707年他來到米爾豪森,擔任布拉修斯堡的管風琴師。同年他和表姐瑪麗亞•巴爾巴拉結婚。兩人婚後共生了七個兒子。

  1708年巴赫進入威瑪宮廷擔任宮廷樂師兼管風琴師。這段時間巴赫有管風琴作品和鍵盤作品問世;加上此地宗教活動頻繁,為了讓他手下的唱詩班和樂團能有作品演奏,巴赫幾乎每個月都會寫一部新的清唱劇,這個時期堪稱是巴赫創作量最密集的時期。

  1716年教堂樂長去世,巴赫本以為這個位子非他莫屬,但人算不如天算,他終究沒有得到他所想要的職位,為了表示抗議,巴赫遞出辭呈。恰巧科滕的親王有意聘他當樂長,巴赫即刻收拾行李走人。科滕的風氣與威瑪截然不同,當地的宗教活動不如威瑪般盛行,巴赫並不需要寫許多的宗教音樂。新老闆反而是期望他能多寫一些世俗音樂。巴赫也沒讓老闆失望,在這個時期他有許多管弦樂、奏鳴曲、協奏曲、室內樂等不同形式的作品,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不幸地,賞識他的老闆在1722年結婚。女主人既不喜歡藝術,也不喜歡音樂,宮廷中景象一變,讓巴赫成了一個多餘的人,巴赫不得不另謀他職。恰巧萊比錫市聖托瑪斯學校唱詩班指揮一職出缺,1723年巴赫接受這的職務。這個工作非常繁忙,既要教音樂,又要教拉丁文,還要負責該是教堂內的音樂演奏,可說是校長兼撞鐘,什麼都要做。工作任內,巴赫與學校、市府的關係處得並不好。這段時期的代表作是《馬太受難曲》。晚年的巴赫深受眼疾之苦,最後在萊比錫走完他的生命。

  巴赫的創作與他身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在威瑪時,由於宗教活動需要,大量的宗教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在科滕,為滿足老闆的需要,巴赫必須嘗試各類型的作品,他的作品在這個時期更具多元性。綜觀巴赫所有的創作,除了歌劇外,幾乎所有的音樂形式的作品他都曾涉獵。


                    





2.【柯普蘭】Copland, Aaron
生卒年月日:1900/11/14--1990/12/02
國籍:美國
樂派:現代樂派
【簡介】
  科普蘭向他的姐姐學習彈鋼琴,十五歲時立志成為作曲家,他的音樂作品內容廣泛,從芭蕾舞曲、管弦樂、合唱曲到電影配樂皆有之。一九二一年時,Copland前往巴黎旅遊,加入新成立的美國音樂學校,成為傑出教師Nadia Boulanger的第一位美國學生。三年後,他從巴黎返回紐約,完成風琴協奏曲,一九二五年時,他的「風琴與管弦樂交響曲」在紐約著名的演奏會場卡內基廳首次演出。

  科普蘭的作品充分反映美國當代的音樂潮流,一九二六年時完成爵士樂《鋼琴協奏曲》。


                    





3.【馬勒】Mahler, Gustav

生卒年月日:1860/07/07--1911/05/18
國籍:奧地利
樂派:浪漫樂派
【簡介】
  許多作曲家出生音樂世家,因有先天的音樂背景幫助,造就他們後天的成就;但也有許多作曲家並沒有好的音樂背景,仍舊在樂壇取得一席之地,古斯托夫馬勒是一例。

  馬勒的父親是個酒館老闆,母親則是個肥皂製造商的女兒。馬勒七歲就能自學彈得一手好鋼琴。父親發現他的天賦後,支持他往音樂發展。馬勒十五歲時便送他到維也納音樂院讀書。馬勒還曾經到維也納大學旁聽過布魯克納的課,讓他對布魯克納的音樂大為崇拜。

  畢業後,馬勒先在一些小歌劇院擔任見習指揮,很快就順利地得到卡塞爾、布拉格、萊比錫、布達佩斯、漢堡等地的指揮職務,1897年得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聘請。他與維也納歌劇院合作的時間,是該院最為燦爛的時刻。
  1907年對馬勒而言是最悲慘的一年,首先被歌劇院解聘,而後是寵愛的長女病逝,他又被診斷出罹患心臟病。維也納似乎成了不祥之地。

  馬勒決定離開歐洲到美國發展。他受聘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與紐約愛樂兩個樂團的指揮。他與前者的關係並不算融洽,但與後者卻能相處愉快。1911年馬勒因為身體狀況惡化,離美返回歐洲,很快就過世了。

  雖然馬勒以歌劇指揮家聞名於當時,但他還是遺留許多很好的音樂作品供後人欣賞。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聲樂交響曲的概念,在他的九首作品中,有四首交響曲搭配人聲;三首傑出的歌曲集《旅行者之歌》、《少年魔角》、《亡兒之歌》更是人聲作品的精華。

                    






4.【貓王】
  無疑是本世紀流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人物,他對於將搖滾樂導入流行樂壇有其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Elvis Presley的一生,只不過是短短的42年,在這42年之中,直到Elvis離開人世的1977年即發表了76張專輯。
   從密西西比州的小鎮到五光十色的拉斯維加斯,Elvis一步一步走向The King Of Rock ’N Roll的地位。關於Elvis的一生,至今仍不斷探訪,不願接受Elvis驟離人世的樂迷,繪聲繪影的口耳相傳Elvis移居火星。多種傳記、電影,種類之多幾乎媲美一座圖書館。

                      





5-1.【蓋希文】Gershwin, George
生卒年月日:1898/09/26--1937/07/11
國籍:美國
樂派:現代樂派
【簡介】
  蓋希文是自學起家,他少年時期曾寫過一些流行歌曲;1919年至1933年發表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像是《Lady, be Good!》、《Oh, Kay!》、《Strike up the Band》、《Funny Face》、《 Girl Crazy》等,這些曲子的做詞者是他的弟弟。

  1924年蓋希文以《藍色狂想曲》一曲成名!這是首為鋼琴與爵士樂團所寫的曲子。這首作品的成功引發蓋希文創作「嚴肅」音樂的熱情,他有越來越多的作品產生,包括,1925年的《F 大調鋼琴協奏曲》、1928年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等。

  蓋希文有許多配樂作品,其音樂劇配樂受到美國大眾的歡迎。但在1934-1935年所發表美國民間歌劇《波基與貝絲》,利用一些美國的俚語為基礎,整部歌劇全部由黑人演出,在百老匯上演後,卻只有為少數人的接受。1936年蓋希文開始為好萊塢電影寫配樂。蓋希文的作品具有豐富的旋律性,是介於爵士與古典音樂傳統之間的混合體。

                      





5-2.【比莉.哈樂黛】
生卒年月日:1915/04/07 --1959/07/17
國籍:美國
【簡介】
   比莉 哈樂黛這樣的女子,簡直就像是注定薄命,她的父母十幾歲就生下她,父親一早就拋家棄女,母親只得幫傭為生,哈樂黛幼年窮困不堪,幫傭、雜工,甚至為生活所逼,當過雛妓,一直到1930年,到夜總會演唱開始她的音樂生涯,1933年和班尼古德曼樂團合作,音樂上才逐漸步上坦途。

   但她的生活仍然一團糟,幾任的丈夫和男友都不是什麼如意郎君,其中一個還帶著她吸食海洛因,哈樂黛終其一生都沒有戒除毒癮,1947年因為吸毒被捕,在勒戒所待了一年半,結果一離開又故態復萌,而且她酗酒的程度日趨嚴重,身體和嗓音都受到極大的摧殘,她悲慘的一生,結局令人不忍聽聞,據說1959年哈樂黛因病身亡,第一個發現她已經去世的人是掃毒組的警探,這些警探正趕去逮捕她。

   人生悲慘,樂章美麗,評論界公認哈樂黛是爵士樂史上最偉大的歌手之一,她對演唱有一種獨特的直覺,可以有時略微落後拖曳於歌曲節奏之間,有時加快超前,但效果總是出奇的好,尤其是她對詮釋歌詞更有過人之處,經她演唱,歌詞所描繪的情境,往往彷彿真實呈現眼前一般。
   早期的作品經常是和其他樂手合作,這些作品雖然是為了當時流行的點唱機市場而做,商業氣息濃厚,但是哈樂黛無與倫比的演唱將這許多通俗歌謠提升到詩的境界,尤其以綽號「總統」的傳奇薩克斯風手李斯特楊伴奏的一些錄音作品最受推崇。

   晚期哈樂黛的聲音受到酒癮毒品的破壞,變的相當沙啞,但她對詞曲的詮釋變得更加深刻動人,苦痛的遭遇,破敗的人生似乎更加深了她歌曲撼人心弦的力量。(文/蘇重)

                      





7.【拉威爾】Ravel, (Joseph) Maurice
生卒年月日:1875/03/07--1937/12/28
國籍:法國
樂派:印象樂派
【簡介】
  記得法國片《今生情未了》嗎?劇中女主角所演奏的曲子就是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鋼琴三重奏。

  他的父親是個瑞士人,母親是個巴斯克人,但他卻是在巴黎長大,十四歲時進入巴黎音樂院,直到三十歲才離開。在眾人的眼中,拉威爾應該是一個具有潛力的學生,可是他參加三次羅馬大獎考試都失敗了,還得到「不准再參加」的「獎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拉威爾在前線開救護車;1928年得到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玩年深受腦疾之苦,最後因手術失敗而苦。

  拉威爾早期受到兩部成熟的作品:《水之嬉戲》與《弦樂四重奏》都是為比賽所創作的作品,其特徵是:技巧精湛、曲式簡潔清晰。拉威爾的音樂節奏感很強,管弦樂作品《西班牙狂想曲》、《圓舞曲》與《波麗露》充分展現拉威爾對節奏的掌握。因為如此,賈吉列夫曾邀請他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寫芭蕾舞曲,芭蕾舞劇《達夫尼斯與克洛埃》就是這樣誕生的。拉威爾曾將自己的鋼琴二重奏組曲《鵝媽媽》改成管弦樂組曲,這首曲子後來也被應用芭蕾舞上。

                      





10.【賈克路西耶】
  用爵士樂改編巴哈作品的權威賈克路西耶,他早年在巴黎音樂院追隨鋼琴大師納特(Yves Nat),深得乃師「透明且充滿音樂,演奏家彷彿由眼前消失,變成通往傑作的一扇窗」神髓。

   1959年到1978年之間,他的「演奏巴哈三重奏團」紅透半邊天,隨後退出舞台成立錄音工作室,跟諸多流行巨星合作,並且從事實驗音樂創作。1985年東山再起,再度掀起「爵士巴哈」風潮。

   路西耶曾說,他正在做巴哈那個年代的事,亦即,採用別個作曲家的旋律,然後做出全然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