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偕萬來─噶瑪蘭的薪傳

偕萬來生命史

1932年偕萬來在豐濱郷新社出生,家中說台語或噶瑪蘭話,在貓公國小和水璉國小接受日本教育,雖然日後他學會國語、阿美族語、噶瑪蘭語等多種語言,但他仍然喜歡用日語撰寫感想和日記。

小學母親過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延燒到部落,戰爭期間,父親教他看羅馬字,學習讀聖經。日本戰敗,台灣回歸中國,光復初期經濟動亂,他考進鳳林初中,初中二年級因為家貧而中輟,到豐濱分駐所當工友,主管教他讀三字經。

後來回新社耕農,鄉長安排他進入鄉公所擔任隊丁,從此做了一輩子的公務員,1964年補充兵結訓,奉派港口村辦公處代理村幹事,學會阿美族語。學歷不足一直令他耿耿於懷,所以他勤讀地方自治函授資料,力求上進,終於通過公務人員特考,成為正式的村幹事。

偕萬來大清早開山做農,工務帶在公事包裡去捉魚苗,晚上打米、寫公文,太太也幫忙養豬、做生意,使家庭生活大為改善。

 

偕萬來生命史記事

年代

記事

1878

加禮宛事件,遭勒遷流離

1991

馬偕牧師介紹,父偕八寶(1881生)就讀台北縣神學校,五年畢業。

1907∼1910

父偕八寶由祖籍宜蘭奉派來花蓮卡禮灣(新城)創加禮宛教會,為東部第一任基督教長老會宣道師。

1914

偕八寶奉派新竹,因父年老不堪行旅,辭宣道師,改行從商,移居水璉。

1932

偕萬來出生

1944

13歲,爸爸用10個晚上教他羅馬拼音,叫他看聖經。

1946

考上鳳林初中,讀一年,無學費輟學。

1947

豐濱分駐所工友,任台日語譯通。

1949

回新社務農

1350(19歲)

入豐濱鄉公所,職務隊丁,後為正式雇員。

1953

代理新社村村幹事,徵集補充兵入營。

1954(23歲)

回鄉公所兵役科工作。

擔任國民兵分隊長。

港口村代理村幹事。

學會阿美族語。

1955(24歲)

結婚。臨時召集入營。

1956

奉調台北松山營區。

退伍,回鄉公所兵役棵工作。

1958(27歲)

學說噶瑪蘭語。

台灣省特種公務人員行政人員考試及格,升為村幹事。

來新社創立家庭,養豬、賣檳榔、包山包海。

1962

蓋好自己房子。

土田茲來新社查訪kavalan語,影響偕萬來從事噶瑪蘭文化傳承。

1963

新社成立佈道所,地點在偕萬來家。

1966(35歲)

人類學家阮昌銳陸續發表噶瑪蘭人的論述。

1967

東京大學教授土田茲到新社查訪。20年後再訪新社。

1968

土田茲撰成「噶瑪蘭語」一文,陸續發表相關著作。

1969(38歲)

豐濱鄉公所兵役課課員。

1976

發現腎臟病,數度住院。

1981

噶瑪蘭人參與豐濱鄉豐年祭。

1982(51歲)

開始尋親。4年,全省尋得171位姓偕,且認同噶瑪蘭人的親人。

1983(52歲)

尋親,壯圍鄉回函。宜蘭三星地區偕姓初步名單。

1984

土田茲學生至新社田野調查,訪查噶瑪蘭文化社會等。

1986陸續發表噶瑪蘭研究論述。

新社舉行 Pakelabi,日本社會學家記錄,民族音樂家明立國全程錄音。

1987(56歲)

萬榮鄉公所趙炳南寄來「偕姓介紹」。

至縣立文化中心拜訪,查噶瑪蘭人相關資料,請求協尋族親。

1988(57歲)

退休。

製作偕姓親屬通訊錄。

1990(59歲)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進行「宜蘭縣噶瑪蘭人舊社調查研究計畫」。

成立「噶瑪蘭族協進會」。

觀光東海岸管理處邀噶瑪蘭婦女至大港口表演。

新聞專題報導:失傳的噶瑪蘭、一人群根、一族群根。

公視劉還月報導「重重後山尋平埔」,得報導文學第一名。

1991(60歲)

花蓮台東噶瑪蘭人同意加入「返鄉」行列。

新社kavaran第一次豐年祭。

偕萬來在夏令營第一次教母語。「噶瑪蘭族協進會」組成160人返鄉團,參加宜蘭活動。

促進會呼籲政府納噶瑪蘭人為台灣第十族。

建議大橋改舊地名。

1992

開始在新社國小交噶瑪蘭語。

新社村第三屆噶瑪蘭旅北鄉親聯誼會,在板橋舉行。

1993(62歲)

1、母語教材編輯小組成立。

2母語教學加入歌謠教學。

3、「噶瑪蘭族協進會」40餘人,組隊參加宜蘭冬山和龍舟競賽。

4、潘朝成尋根,發現自己是噶瑪蘭後裔。

5、「噶瑪蘭族協進會」在新社舉辦噶瑪蘭豐年祭。

6、在「原住民文化藝術節」提出噶瑪蘭列第十族。

7、花蓮噶瑪蘭返鄉訪舊社親友。

8、花師、東華大學學者陸續來餐乖母語教學。

1994

1、在「八三年度全國文藝季原住民系列活動」,表達希望政府將噶瑪蘭列入第十族。

2、「台灣原住民修憲聯盟」代表團26人,赴總統府會見李登輝總統,偕萬來為平埔族代表。

1995(64歲)

1、參與宜蘭200週年活動,建議改為「噶瑪蘭紀念日」。

2、做龍舟競賽加油歌。

3、出版花蓮縣噶瑪蘭母語讀本首冊及有聲卡帶。

1996

1、            審查漢文、英文和噶瑪蘭話對照字典。

2、            新社恢復傳統海祭。

3、            提出三訴求:1、儘速恢復固有族名。2、修正九族原住民分類。3、維護噶瑪蘭珍貴文化資源。

1997(66歲)

1、            噶瑪蘭不是原住民,偕萬來心痛,這篇報導出來也收到一些捐款給基金會的。

2、            海祭,邀豐賓及東興部落阿美族派代表來參加,傳統儀式及祈禱,無拜拜。

3、            部編本鄉土語言教材噶瑪蘭語讀本第一冊出版。

4、            宜蘭噶瑪蘭厝落成。

5、            新社豐年節,磯崎劉壽山之妻穿來一件收藏差不多九十年的香蕉衣!照相交給潘金英!

6、            潘朝成在聯合報發表「鳥踏石仔的噶瑪蘭」文章。

7、            偕萬來參與文獻會花蓮口述歷史座談。

8、            潘朝成獲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贊助,拍攝紀錄片「鳥踏石仔的噶瑪蘭」。

1998

1、            行政院原民會舉辦東部的「原住民身分認證登記研討會」,李來旺、偕萬來和長濱鄉長潘榮宗發言要求認定平埔族群。

2、            新社國小舉辦「鄉土文化噶瑪蘭語言母語教材教法研習會」!偕萬來、詹素娟、李壬癸、劉益昌演講潘金英擔任實施教學。

3、            順益博物館邀偕談噶瑪蘭族語言變遷。

4、            宜蘭「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第一次大會」,偕萬來為噶瑪蘭代表。

5、            「台灣平埔族學會」成立大會,理事長劉還月。偕萬來代表噶瑪蘭族後裔演講,與潘朝成選為理事。劉還月成立原住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平埔歷史、民俗書籍。

1999

1、            國人製作「少年噶瑪蘭」卡通電影,北宜同步首映,邀請花蓮噶瑪蘭族代表與會。偕萬來要求政府承認噶瑪蘭族為台灣原住民第十族。

2、            吳榮順教授邀請新社噶瑪蘭人至國立藝術學院,參加「來自高山與平地-原住民的音樂對話」演出。

3、            豐年節。邱水金、明立國來訪。劉還月常民噶瑪蘭營。

4、            潘朝成作「噶瑪蘭族-永不磨滅的尊嚴與記憶」出版。

5、            劭族可望獨立,原住民重組以學界為準。

2000

1、            花蓮市豐川書院, 噶瑪蘭之夜,偕萬來主講, 噶瑪蘭族口傳歷史。噶瑪蘭族血淚史。噶瑪蘭族母語教學。噶瑪蘭族民歌及舞蹈。花東兩縣噶瑪蘭族生活與祭典。噶瑪蘭族的海祭與尋根。噶瑪蘭族的PATOKAN祭。噶瑪蘭族的復名運動。

2、            噶瑪蘭族尋根之旅:凡性偕的都是親戚。噶瑪蘭尋蹤:人口分布花蓮最多,其次台東:新社-文化新希望:後山噶瑪蘭促進會積極傳承。

3、            偕萬來發起籌建「加禮宛事件紀念碑」運動。紀念碑作用在喚起噶瑪蘭人族群認同,並與所有本地住民緬懷先賢開闢新疆界、守護家鄉土的事蹟。原住民至今仍記得這段歷史,更有必要以此喚起和平共處的情感,並慰祖靈。紀念碑選定花蓮市佳林社區溪畔公園。當地文史工作者協助完成設計、碑文,並多次與相關行政、文化當局磋商。仍缺經費。

2001

1、            潘朝成號召全台灣四十個平埔部落、文化團體三百多名代表齊聚立法院召開「政府如何承認平埔族群」公聽會,要求政府承認平埔族群為台灣原住民、幫助平埔族文化發展與民族延續。隨即提出成立「平埔族權益工作小組」議案,提五大訴求:政府依「聯合國原住民權益法案」保障平埔族民族地位、平埔族獲得承認後,願放棄原住民身分專有的社會輔助,政府在兩年內完成有關平埔族群歷史調查研究,行政院原民會廳設立平埔族群專責部門,政府廳規劃設立平埔各族文化館。隔月,潘朝成被行政院原民會聘認為兼任委員。

2、            平埔正名訴求得行政院原民會主委尤哈尼認同,原民會通過設立「平埔族群權益」工作小組,昭開會議討論噶瑪蘭族正名問題, 噶瑪蘭可望成為原住民第十一族。

3、            行政院原民會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第二十四條規定訂定之「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辦法」正式公告,加入賽德克、噶瑪蘭、劭為十二族,筆試認證不限原住民。

2002(71歲)

1、前往宜蘭礁溪淇武蘭遺址尋根。

2、噶瑪蘭終於復名了,經15年的努力,成為第11族。

 

向上 ] [ 生命史 ] 生平介紹 ] 噶瑪蘭 ] 香蕉織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