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劉老師基金會的成立經過:
基金會於民國八十九年八月一日成立,民國九十年一月一日正式運作,,若要追溯,從民國八十六年回國,即開始廚餘推廣,並擔任環保聯盟理事長,一直到八十九年,一邊成立基金會,一邊仍繼續做環保聯盟工作。會成立基金會是因為環保聯盟終究屬於宜蘭縣的地方性社團,若要推廣至全國,必須與中央對話,就需成立基金會,成立基金會必須有500萬基金放入銀行。我們基金會成立宗旨為陽光、空氣、水,logo圖案設計就以此三項為主軸。
2、何時開始推動廚餘回收
民國八十六年回國,碰巧遇到宜蘭縣垃圾場抗爭事件,當時就在想垃圾場臭氣沖天,臭蟲叢生,如果可以使垃圾不發臭、不生蟲,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問題,於是從八十六年九月開始研究了4個月,開始從八十七年二月份時選定二個社區試辦廚餘回收,共計155戶反應良好,八十八年又增加2000戶,此成功經驗,吸引台灣各地大概有200多個鄉鎮市曾先後來環保聯盟取經
我的發展方向著重在家庭式與高科技路線,家庭式小型堆肥桶、PP袋堆肥法,以及快速發酵廚餘機,五小時就可以製成肥料,不用兩星期、一個月才能做成肥料。這些你們都可以在網站上看到資料。
3、與縣政府有何新的合作計畫?
我從來沒有與縣政府有合作的計畫,因為基金會的工作超前很多,而縣政府目前在走我們已走過的路,環保局現在進行家庭廚餘回收,是我們基金會最初期的工作,廚餘處理方面,環保局收集來的廚餘送至養豬戶,而我們現在已經把廚餘製成肥料,並且與土地做結合生產產品。我的理想是,將村莊變成有機村,以後民眾可以參觀無農藥的生態。
(說到這裡,劉老師很熱情的邀請我們參加基金會正在贊助學校單位辦有機村的校外教學,除參觀有機村、吃有機餐外,還會有PP袋堆肥的示範。)
4、劉董事長分享她的的循環生態理念
「基金會從前在宜蘭市試辦回收成功的社區,現在都被宜蘭市公所回收養豬了,原本可以做成肥料,但卻走相反的路,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做個討論。」
接著劉老師拿出他的日本友人所繪製的一本關於自然農法的漫畫-「環境之中有未來的希望」,她強調循環生態理念:土地生產出來的蔬菜水果,供應給人與動物,人吃剩的動植物就產生廚餘,如果讓廚餘回到土地變成肥料,生態才會循環,就像水的循環一樣,如此生物才會有活力。
微生物有什麼好處,劉老師提到書中說明:微生物有四大特長,八大功能,進行堆肥法在做轉換時,因為微生物作用,分解動植物產生氨基酸。如今我使用機器,合併運用微生物菌,快速分解廚餘,不僅可做肥料也是飼料。台中市環保局就向我們購買的機器作成飼料,養雞又養鴨。
5、劉董事長示範家庭式小型堆肥桶的使用方式
她先向我們介紹生化除臭劑的成分(成分是草菇、乳酸菌….),可以不讓廚餘長蟲發臭。並且實際示範製作家庭式廚餘堆肥的方法:製作方法是,將生化除臭劑灑在廚餘中(一公斤廚餘,大約灑一湯匙的除臭劑。每天吃剩的廚餘加入桶中,就要灑一次),大約兩到三天,就會產生廚餘水。她拿出已經兩週的廚餘,仍然不長蟲、沒臭味,實在太神奇了。劉老師還說:「瀝出來的廚餘水加水稀釋50到100倍可以拿去洗廁所、洗水溝,稀釋300到500倍,可以澆花……都很好用。」
6、分享基金會活動紀錄檔案
最後,劉老師拿出基金會的活動紀錄檔案,活動從北到南,幫助很多地方的貧脊土壤,變成綠色大地,實在令人佩服。
(訪問完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