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介紹
首頁

淡水古蹟       淡水小吃       淡水的人     淡水風景

淡水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地名,它有台灣第一個燈塔、博士、小學總統。淡水是我們的故鄉,讓我們起來認識它吧!

位置  自然環境  氣候 交通  
淡水地名源流  最早的住民   西班牙人時代 鄭成功時代
清朝統治時期 日據時代 二次大戰後 今日淡水

 

    

位置

淡水鎮位於台灣西北端,淡水河下游北岸,大屯山群西側,隔河與觀音山相望。東西長11.138公里,南北寬14.633公里,總面積為70.6565平方公里。行政區域屬台北縣,全鎮劃分為三十三個里。

自然環境

淡水鎮境內除淡水河口狹小平原外,大屯山陵被覆本鎮泰半,形成山城河港。河光山水,風景秀麗,自古為台灣八景之一,,昔日並有「東方威尼斯」之稱,近日已成北台灣觀光勝地。

氣候

冬季(十二月至次年三月),東北季風蒞臨大屯山系時,位於迎風區的淡水首當其衝,雨天雨量均多,因而較台北盆地為寒,冬季全台最低溫常出現在淡水。 四月是「日麗風和」的春天,「大屯春色」或「觀音吐霧」等美景泰半出現在此季,但春天的天氣變化無常,有時發生奇寒現象,俗稱「清明榖雨,寒死虎母」。 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便是梅雨季,雨量豐沛,為全年之冠。梅雨季的氣溫較涼。因而,古諺云:「末食五月節粽,破棉襖不願放」。

七、八、九月是炎夏,西南氣流鼎盛,格外涼爽,而夏天特有的「午後雷陣雨」(俗稱「西北雨」)多半下在台北盆地,每至關渡一帶即止。夏季多颱風,淡水河流域因河口朝西北,每遇西北向的颱風(俗稱「西北颱」),海水倒灌而入,造成嚴重水災。

十月颱風呈尾聲,便進入「秋高氣爽」的秋季,但常有「秋老虎」(指秋季之異常高溫)現象。十一月氣溫繼續降低,而漸進入冬季。 夏季高溫常在30C35C之間,嚴寒冬季多出現在一月至三月之間,最低溫可達5C,又因潮溼而酷寒。

交通

對外交通有台2線及101縣道,分別接台北市及三芝鄉,另有關渡大橋可通對岸的八里及三重、五股一帶。而捷運淡水線從淡水站到達台北火車站僅三十五分鐘,更提高了交通的便利性。水運則有渡船可通八里鄉。

淡水地名源流

古時候「淡水」是一個地方的總稱,使用於淡水河口與淡水港,更早以前甚至是指整個台灣北部,而「滬尾」則是村落名稱,後來「淡水」與「滬尾」並用,日本時代「淡水」才正式取代「滬尾」的名稱,而沿用至今。日本時代的淡水郡,包含今三芝、石門、八里等鄉鎮。

 

淡水舊稱「滬尾」

,其由來的說法有三

(1) HOBE:平埔族語,淡水地區遠古為一群名HOBE之平埔族人所居,故稱之。

(2) 雨尾:與滬尾台語同音,夏季西南季風期,雨每下至關渡以南,淡水無雨;而冬季東北季風期,雨每下至淡水,而台北無雨,故稱雨尾。

(3)石「滬」角「尾」:「滬」指沿海漁民以石圍成圈,利用潮汐以捕魚。淡水河北端漁民稱之為石滬角,石滬角之尾端即為淡水街,故簡稱「滬尾」。

最早的住民—凱達格蘭人

最早居住於淡水的是凱達格蘭人,早期與中國及日本船隻進行貿易。

西班牙人時代

西班牙人最先佔領淡水,作到中國、日本貿易傳教的基地,聖多明哥城(紅毛城)就是這個時期建造的。

鄭 成 功 時 代

鄭成功也以台灣南部為重心,淡水被當成流放犯人的地方,不過漢人已漸漸到淡水從事開墾。


清 朝 統 治 時 期

聚落慢慢形成,並且成為國際通商的港口。馬偕博士此時來到淡水,中法戰爭也以淡水為戰場。

日 據 時 期

淡水港因為泥沙淤積,漸漸沒落。於是淡水的經濟變成以農漁業為主,並利用本身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風光條件,成為休閒娛樂的勝地。淡江中學在此時建立。

二次大戰後

淡水變成了小漁港,也因為河水受到污染,漁業不再發達。

今日淡水

淡水老街的拓寬,漁人碼頭等新興硬體設施,使淡水成為台灣著名的觀光與懷舊據點,捷運的完成,替淡水帶來新生的機會,但是屬於老淡水人的文化,恐怕正一點一滴慢慢消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