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城
首頁 向上 滬尾砲台 紅毛城 福佑宮 清水祖師廟 龍山寺 鄞山寺

明天啟六年丙寅﹝西元一六二六年﹞,西班牙人為了爭取亞洲的貿易權,自菲律賓移師臺灣,入侵雞籠﹝今基隆﹞,建立聖主城砦,並在近山及港口沿岸築砲臺四座,以拱衛港口。崇禎元年戊辰﹝西元一六二八年﹞西班牙提督卡黎尼奧的遠征軍進入淡水河口;次年己巳,在港口的北崗,昔人所築的堡壘故址上,以黏土、蘆葦、木材和竹子建造聖多明哥城砦,然而,當久據臺灣南部的荷蘭人向北拓展勢力,將西班牙人逐出臺灣時,這座城砦已殘破不堪,崇禎十七年甲申﹝西元一六四四年﹞荷蘭人便以磚、石和石灰重新建造一座城 。由於漢人多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將這座建築稱為紅毛樓,今人則多稱聖多明哥城或紅毛城。
 
明鄭時期,紅毛城曾經重修,但因鞭長莫及,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以致荒蕪了很長一段時間。清雍正二年甲辰﹝西元一七二四年﹞淡水同知王汧又加重修,並增築了東、西兩個大門,南、北兩個小門。咸豐十年庚甲﹝西元一八六O年﹞,北京條約訂定後,淡水開放通商,英國便於咸豐十一年辛酉﹝西元一八六一年﹞在臺灣府設置臺灣副領事館。同年十一月十七日改遷滬尾﹝今淡水﹞,並於四年後改名為淡水副領事館,光緒四年戊寅﹝西元一八七八年﹞再升格為領事館。初到滬尾的英國副領事郇和,先在船上辦公,繼而租用一座中國式三合院,後因潮濕簡陋,乃於同治元年壬戊﹝西元一八六二年﹞與福建巡撫徐宗幹議定租用紅毛城,租期為九十九年,紅毛城正式成為英國的租借地。
英國人租用紅毛城以後,首先將主樓地下室做為監獄使用,接著添修辦公室和巡捕住處;在屋頂上加建雉堞,另建露臺,並將城壁改塗鮮豔的紅色。光緒十七年辛卯﹝西元一八九一年﹞更在紅毛城的東側建造了一座殖民地式的紅磚洋樓,做為領事官邸之用。民國六十一年壬子﹝西元一九八O年﹞六月三十日我國正式接收,隨即展開調查研究,民國七十三年甲子﹝西元一九八四年﹞整修完成,並對外開放參觀。
 
紅毛城主樓為正方形平面,四邊由巨大的壁體環圍,牆厚約兩公尺。城樓內部樓上樓下由相互直交的圓筒形穹窿頂構成。門廊設於面向淡水河和觀音山的一側,有閩南磚砌的露臺、弧形拱券、唭哩岩石雉堞和青石射擊口等等,砌作頗為精巧。方形壁體的上方,東北角和西南角各有稜堡式的眺望臺一座,上開觀測小口,供俯瞰遠方的動靜。
 
T字型的前清英國領事官邸平面,不論一樓或二樓都由紅磚砌成的拱券迴廊環圍。一樓用弧形拱,二樓為半圓形拱;拱與拱之間或用雙柱或做單柱,頗具變化。中央入口處左右的雙柱還安有石楣及磚雕,並刻有「1891」字樣。值得一提的是,一樓迴廊露明的天花,是由波浪形的鐵板拱構造架在工字鐵樑上,再灌上混凝土平板做成。這種構造方法初見於十九世紀中葉,頗具建築學上的價值。
 
紅毛城前,現有大砲數尊,砲身鑄有「嘉慶十八年奉憲鑄造臺灣北部淡水營大砲一位重八百蔰觔」字樣,該砲原非紅毛城遺物,而是當年駐滬尾砲臺的滬尾水師守備營所用的,紅毛城外,牆的四周,立著「VR1868」的花崗石碑,是代表英國維多利亞王朝所立的界碑;而大門入口的條石砌牆門,則是王汧重修時留存至今的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