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首頁 | 專題簡報 | 網站導覽 |



深度報導-- 產業

 
報導專題  | 磚窯 | 糖廠 | 碾米廠 | 米輪 | 
 
王英文先生王英文先生
■王英文

  
本名應該是王榮文,被弄錯了,所以就將錯就錯,一直沿用至今, 現在所住的地方就是當時日據時代的「蔗」的所在地,他小的時候,他的父親曾在這裡的「蔗」工作,也曾帶他來此挖糖汁,所以他對這裡的印深刻。

   這裡早先居住的是草屋,到了日據時代初期,當時是利用木材作牆,然後再用茅著蓋屋頂,到了日據時代後期才有土确厝,在沒有灌溉系統前,那時的作物大約有六、七十公頃,都是以甘蔗、地瓜、花生為主。
 
 
  光復後,當時以農業為主種稻,沒有商業,大家都是相互幫忙過生活,除此之外,有些人去山上砍材,後期才有做煤礦,當時流傳著一句話「工資能一天能賺一斗米」,就算是不錯了,王先生初中畢業以後,工作一天可以賺八元,三天就能買一雙球鞋,對當時來說是非常不錯的了。

  王姓一家人是經營米的事業,利用牛車將米運送去大溪賣,賣了以後,因為當時利息高,大約是3∼4%,所以放在大溪生利息,經過了一年之後,碰上了通貨膨脹,當時是四萬元換一元,結果當初賣的錢,原本能買一牛車的米,現在只能用手提一小袋的米回來。
合影留念合影留念
 
 
■蔗

  台託公司來了以後,每三百公尺種植一個防風林後,讓當地居民去開墾種甘蔗,當時糖的價錢可以賣得不錯,於是製糖的事業就此發展了起來,當時的糖的賣價是以角為單位,大約一斤是一、二角,當時是算不錯的了,坑附近所產的糖都拿到王家來製
蔗部蔗部
 
  最早的時候是一位楊龍所經營的,後來是在日本據台的那段時間是由日本台託公司株式會社接收來做的,製糖廠以前稱為「蔗」,當時在這兒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事務所,第二部分是火鍋鼎(閩南語發音),第三部分則是倉庫。
 
  到了民國三十七年,國民黨國有財產局接管台託公司的糖廠之後,當時是財政部委託土地銀行來管這糖廠。
 
→田野訪查研究
 
  我們針對王英文先生所說的「蔗」,實地訪查,所得結果大致上分成三個部分:事務所、火鍋鼎(閩南語發音)、倉庫,以下是我們的發現:
 
事務所遺址事務所遺址
事務所遺址事務所遺址
事務所遺址事務所遺址
一、事務所

  事務所是負責行政事務,例如收帳、進料、出貨及銷售等,在日本人走了之後就拆除了,現在已經被雜草煙沒了,我們僅能就當拆除的部分做觀察。
 
 
二、火鍋鼎

  第二部分是火鍋鼎,也就是煮糖的地方,是利用大鍋子來煮糖,在早期是利用木材,後來才是利用大溪的煤炭。

  光復的時候,把火鍋坑的地方拆除,大約在民國三十八年到四十年之間,有個竹田部隊,是由東北撤退到台灣來的,是因為當時傳說在竹田部隊手中有好幾十噸的黃金,他們是埋在火鍋鼎這個地方,於是派人以人工方式來挖掘,但是一無所獲,所以火鍋鼎也就被毀了!
火鍋鼎的遺址火鍋鼎的遺址
 
 
倉庫倉庫
三、倉庫

   早先只有一個門,也沒有開那麼多門窗,是後來新增的,但是主結構都沒有變,這裡是以前的倉庫,用來儲存製成的糖。
 
 

潛龍國民小學製作

指導老師:周俊宏(網頁製作組)、周榮輝(攝影組)、陳全權(訪問組)
學生成員:陳晉敏、賴昭如、任書緯、姚筱妍、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