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的由來  
  位置與形勢  
     地形初探   
    地質調查    
    氣候概述    


(從紅山淨水廠鳥瞰西湖及貴山一帶)



(烈嶼地形圖)

  烈嶼的地形

     烈嶼與金門均為我國東南沿海典型的大陸島嶼,四面無高大山脈屏障,地表岩盤裸露,丘陵起伏,海岸曲折蜿蜒,四周潮汐沖積形成美麗的白色石英沙灘,構成海島特有的地理景觀。

     烈嶼的地形,主要以矗立於島上北方和南方的一系列綿延起伏的丘陵地,最為凸出,構成全島的骨幹。南、北兩丘陵均呈東北高而西南低之勢,且各自獨立成一系統,北方的山阜海拔高度平均在一百公尺左右,南方的丘陵則較為低緩。在南、北丘陵山阜之間為一狹長的平原。南塘則為南方山阜丘陵所環抱的小盆地。低窪處則有湖泊、濕地等零星分佈。四周海岸平緩,而以沙岸居多,局部地區有岩岸和礫灘的景象,頗富景觀之美。茲分述如下:


(遠處山丘為紅山與靈山)


(位於警察所後方的靈山)


(陽山俯瞰羅厝漁港)


(位於后頭南方的龍蟠山)

一、北方的波狀丘陵

烈嶼北方由九宮至湖井頭一帶,為一由花崗片麻岩所構成的波狀丘陵。這一波狀綿延的丘陵,與大金門的赤山至塔山一帶的丘陵,幾可連成一線,僅中間為金烈水道所切割。就岩性、地質構造而言,足以顯示大、小金門原是一體密不可分的。

麒麟山(海拔高一一四公尺)與龍蟠山相連接,是這一群山阜中的最高峰。近山頂山麓地帶,花崗片麻岩之上,被玄武岩熔岩流覆蓋。風化解離崩落之玄武岩礫石岩塊散布地面,地表多原地風化之殘積紅土。丘陵約成西北-東南走向,其南側多傳統聚落,北側則甚少。考其原因是為了躲避強烈東北季風的吹襲,且前方有寬闊的平地可供農耕。足見先民的智慧,在村落選址上,顯露無疑。

長期的風化與侵蝕作用造成地表的高低起伏,北方丘陵的凸出部便形成了七座鼎立的山峰,,諸山的位置及高度如下:

白珠山:羅厝村之北,海拔高六八公尺。

大股山:別稱湖山,古稱大虎山、棲山,在湖下村之西北。海拔高八九公尺。

麒麟山:在后頭村西南。海拔高一一四公尺,為烈嶼最高峰。

龍蟠山:別稱龍骨山,在東林、西宅村之北。海拔高一O四公尺。

靈山:古名觀音山、俗稱雞庵山,在西路、西方村之北。海拔高九二公尺。

連山:牧山支脈,古稱蓮山,在后宅村西北。海拔高八八公尺。

紅山:別稱牧山、紅石山,古名鳳山,唐置牧馬寨於此(牧山),山在東坑村之東北。海拔高一OO公尺。


(保生大帝廟一帶地形)

二、南方曲折的丘陵與盆地

南方的丘陵,是由東崗、大山頂、陽山、上林沿線的低丘山阜所組成。隔著狹長的平原,與北方丘陵遙遙相對。陽山連結大山頂,兩山丘上皆有玄武岩熔岩流覆蓋於已風化的花崗片麻岩之上,越近山頂,熔岩的厚度越大。局部地區(如南塘一帶)有黏土層之分佈。

於大山頂之南麓,因興建道路開鑿工程而穿越玄武岩層,沿途露出之玄武岩,具有水平板狀之節理。由大山頂遠眺南海岸,但見復興嶼、猛虎嶼、大膽、二膽等島近在咫尺,景色極為優美。此外,南邊海岸的南山頭至沙溪一帶地勢亦多起伏,海岸受侵蝕頗為強烈。

南塘周圍低丘山阜環抱,北面低陷凹下成一缺口,為一典型盆地地形。整體而言,烈嶼南方的丘陵較北方山丘低緩而彎曲。南方丘陵的凸出部約形成五座山峰,諸山的位置及高度如下:

陽山:別稱楊山,古名祥山,在南塘村東北,海拔高六九公尺。

大山頂:別稱城仔頂、城仔山,舊名吳山。明江夏侯周德興築烈嶼巡檢司城於吳山頂即此,明隆武二年,鄭成功會明文武舊僚於此,清初城毀。在南塘村東南,山的頂部地形略為平緩,海拔高八四公尺。

福上山:別稱福壽山,古名福山,在上林至南塘一帶。

貴山:俗稱龜山,在上林村之西側面海,海拔高二九公尺。

亂石山:在青岐東南。

 


(從靈山山頂遠眺陽山)

 


(西方到雙口一帶的平地景觀)

 

三、臺地與平原

烈嶼的臺地主要為分佈於北方丘陵山阜以北,至海岸之間的紅土臺地,由於土地的耕作利用,人工墾殖後,顯得益發平坦。其餘零星散布,並不顯著。狹長的平原,則分佈於南、北兩大丘陵帶之間,這裡是村落與農田的集中地,通常村落選址是在丘陵邊緣與平原的交界地帶,如東林、西路、西方、西吳等沿線村落,村前則多平地可供耕作,而后井、雙口則在較開闊的平地中建村。除前述的丘陵外,一般地勢平坦,起伏均不大。



(位於青岐的清遠湖)


(從后井到西方的溝渠)


(陵水湖..一個賞鳥的好地方)

 

四、 溪流與湖沼

烈嶼的溪流狹窄而短促,一般小溪多為匯集附近丘陵高地的雨水而成,這些溪流大都屬旱溪,僅於下雨時才有流水,沿溪流築成的階梯式攔水閘(如鄉有池上游),可提供農田灌溉,並於溪流終點的出海口附近,築成湖庫、池塘加以蓄水。西南端的清遠湖,原為一天然海岸湖泊,部分被開闢為養魚池。而位於西南的陵水湖,是本島最主要的濱海濕地,因日漸淤積,水草叢生,使得湖面有漸漸縮小之趨勢。西湖位於雙口至中墩之間,蓄積本島中央地區之降水、與北方的菱湖與蓮湖皆為臨海的蓄水庫,儲存雨水做為部分的自來水水源,但旱季經常乾涸見底。於東林南方至海濱一帶,有一湖沼,為古之東林湖。

 

 

 

 

 

 


(小膽上的景觀)

 

 

 

五、附屬島礁

  烈嶼周邊有諸多大小島礁,據金門縣誌記載:「烈嶼東北有羅漢礁、鳥礁。由羅漢礁折而東南,為西湖。下則有城仔角,覆鼎等礁。由鳥礁轉而西南,則有草嶼、馬垵、檳榔嶼。又南有三腳礁、處仔礁、九節礁。由是東南為浯嶼汛大小礁。再由西南為獅球、大擔、小擔,為入廈門水道,則屬提標管轄矣。凡海船渡廈門者,由烈嶼而北,過鳥礁、草嶼、轉而西南,入白石頭、曾厝垵,以至玉沙坡,直抵廈門港。若由烈嶼東南出覆鼎嶼、虎仔嶼、經大小擔以入廈門,則係外洋水道。(誦清堂文集)」由此可知這些島礁也是昔日航海的重要路標,部分小島礁只於退潮時方露出水面,且古、今地名已有所更動,難以一一辨識。今錄烈嶼的附屬及臨近島嶼如下:

(復興嶼)

覆鼎嶼(復興嶼):在烈嶼南,以形似名,與大小擔、烈嶼錯峙海中。民國四十九年,內政部核准改名為復興嶼。面積為O.O五平方公里。

虎仔嶼(猛虎嶼):以形似名,在金廈分界處。東金門左營,南金門右營,西廈門右營,舟渡赴廈所必經。民國四十九年,改名猛虎嶼。面積為O.O二五平方公里。

鼠嶼(獅嶼):在烈嶼西,民國四十九年,改名獅嶼。面積為O.OO七平方公里。


(檳榔嶼)

檳榔嶼:在烈嶼南,與小擔相望,以形似名。

 

 

 

大擔(大膽)、二擔:舊屬廈門管轄,今為國軍駐守,島上工事堅強,為金門外圍重地,上有「大膽者,方能負反共復國之大擔」刻石,為蔣經國先生任國防部長時所立。故亦名大膽島。大、二膽之間,有獅球嶼,其南為三擔、四擔、五擔等嶼。大膽島面積為O.七九平方公里,二膽面積為O.二八平方公里。

 

 

 

 

 

羅漢礁(金門嶼):在烈嶼東北。

馬鞍礁:在烈嶼北。諺云:「順風駛大擔,怕風駛馬鞍」。


(牛心礁---湖井頭前方)


(猛虎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