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戲服其實與其它劇種並無不同,戲服主要在區分角色身分、性別,並沒有嚴格地依朝歷代作分類,因此歷代的戲碼與清朝的戲,演員穿著之戲服可能相同。考究各朝代服飾非民間藝人能力所及,按朝代製作戲服更不是民間劇團能力所能負擔。
歌仔戲服裝受到京劇與大陸都馬班之影響,於發展過程中逐漸吸收各劇種之菁華,並受時代及周遭環境之影響,因此二、三十年前,歌仔戲戲服開始大量使用亮片,以增加舞臺戲劇效果。晚近部分大型歌仔戲劇團之戲服更加多元、豐富。 歌仔戲妝扮頗為費時,演員演出前先依劇中角色化妝抹粉,舞台通常都非常濃艷,其用意凸顯五官,誇大色彩使遠距離的觀眾也能清楚看到演員扮相。以造型而言,旦腳及青衣貼頭片,受到京劇之影響;但歌仔戲與現實生活較為貼近,逐漸改成不貼頭片,不梳大頭,而將頭髮梳成髮髻,小生則綁水紗,爾後演變成戴頭套,猶如古裝之造型。卸妝時則使用凡士林或嬰兒油卸妝,再清洗臉部。演員上妝之後先以黑布包裹頭部,然後戴上假髮、鬍髻或鬍鬚,旦角插上珠花則更費時。 歌仔戲原屬三小戲,即以小生、小旦、小丑三種角色為主的劇種,後來又從北管戲引入大花臉,形成生旦淨丑四角色。
中國傳統戲劇是一種藝術化的歌舞劇,它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到「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的境地,在許多日常生活上的實際動作,在劇中都要經過美化後,再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因而產生了歌唱化的念白和舞蹈化的身段。台灣歌仔戲在這方面也受了傳統戲劇的遺傳,不過因為受客觀環境的影響,使用上不如平劇等傳統戲嚴格。就身段而言,早期的歌仔戲演員對這方面比較講究。中日戰爭之後,歌仔戲被禁,不得已將它改頭換面,注入許多寫實的色彩。
身段作表是歌仔戲表演的觀賞重點之一,身段民間俗稱為「腳步手路」,歌仔戲的演出限於舞台空間的限制,演員,必須在有限的空間呈現劇中的情節,因此身段作表就顯得格外重要。歌仔戲的身段是寫意的,舞台上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是經過美化,因此舞台上的動作都是唯美的。
歌仔戲樂隊分為文場和武場,分別坐在舞台的左右兩側〈武場在左,文場在右〉,通常有五人左右。
文場的樂器,因能演唱曲調,故專司和唱、間奏、伴奏等職;武場的樂器只能擊出節奏,但甚為重要,大至全劇的推展聯貫,或氣氛描繪,小至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都離不了它。 文場樂器介紹
武場樂器介紹 1.
小鼓(The
little Drum):
又叫做單皮鼓,台語稱之為「北鼓」,是歌仔戲武場的靈魂樂器,全部文武場總指揮。 歌仔戲音樂是建立於「民間歌謠」及「說唱藝術」的基礎上,通過無數民間藝人的創作發展起來,並將民間說唱音樂的戲劇性提高,最後加入身段及其表演元素,形成一個新劇種。故歌仔戲的音樂不僅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與地方的語言、民間音樂及風土民情皆有密切關聯。 歌仔戲曲調的應用沒有固定的模式,根據劇中的情境安插曲調,最常用的是七字調及都馬調,適合用於陳述事件、劇情。在長篇敘述時,常用節奏明快的「雜念仔」。另外,「哭調」也是早期歌仔戲音樂的一大特色。各種曲調都因應劇情的需要調整節奏,相同的曲調可以不同的速度演唱。 有些特殊情境也會應用一些較固定的曲調,如鬼魂出現用「陰調」,昏蹶甦醒唱「慢頭」;吟詩作對用「吟詩調」;趕路逃亡用「緊疊仔」或「走路調」等。此外特定段落也通常演唱固定曲調,如(益春留傘)使用「留傘調」,(英台送哥)用「送哥調」,(詹典嫂告御狀)時用「愛姑調」(告狀調)等。歌仔戲常因應劇情的需要調整節奏,相同的曲調可以有不同的速度。 歌仔戲自開始至紅極一時,很少有文人學者參與,也由於演員本身並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多數演員都不識字,所以早期歌仔戲表演根本沒有所謂的劇本,只有先生口授,但也產生獨特的特色。 在演出之前由「講戲」先生(多由團主或資深演員擔任)講解劇情大綱及分場段落,隨即讓演員根據大綱各自發揮演出,這種表演方式一般稱為「活戲」,因為沒有劇本也沒有固定台詞、唱腔,即興成份高,演員得以自由發揮,但相對戲劇結構較為鬆散,而一般有劇本有固定唱腔、台詞的演出方式結構雖為嚴謹,但也嚴重限制演員發揮空間,目前台灣絕大多數歌仔戲戲劇團仍然不採用劇本,這也是歌仔戲的特色。 傳統戲劇側重象徵意義,道具祇是輔助演員表現劇情,而道具所代表的涵義也是由演員所賦予。歌仔戲舞台道具傳襲於平劇道具種類之繁多最常用的有:桌及桌圍、椅子及椅被、大小帳子、布城、山石片、船槳、馬鞭、魚竿、漁網、令旗、令箭、印信、文房四寶、金牌、招牌、腰牌、虎頭牌、串鈴、燈籠、火把、彩球、竹籃、水桶、柴擔、斧子、紙刀、碗筷、掃帚、簸箕、梆子、信封、聖旨、香爐、燭臺、酒壺、酒罈、酒杯、玉圭、牙笏、傘、魚枷、托盤、銀錁、元寶、雷公錐、電母鏡、石硝、石擔及各種旗等。 據員林新和興歌仔劇團團主江清柳先生口述,歌仔戲的一切皆學習於平劇,平劇中具備的一切,歌仔戲也當具有,只是歌仔戲劇齡較年輕,發展空間大,故能勇於模仿與改革,就舞台道具而言,它除擁有平劇的一切之外,為吸引更多觀眾,必須出奇制勝,用舞台機關佈景的詭譎變化與華麗來炫耀自己,於是將佈景畫在景片上,用一塊放一塊,其中有亭台樓閣及機關等,更配合自然界的變化,於是風、雨、雷、電及各種動物紛紛顯示在舞台上,使劇情更為熱鬧緊湊。舞台上揮舞黑旗表示狂風大作,舞動藍旗代表洪水氾濫,紅旗則代表火勢焚燒,桌上的茶壺,酒杯是象徵豐盛菜餚,橫置的椅子代表柵門,洋娃娃代表嬰兒,舞台上的道具都是象徵、寫意的。故他表示歌仔戲舞台道具最大的特色,即特別重視佈景,在舞台上,只短短幾秒鐘的內就能夠迅速靈活的換好佈景,這是其他的地方戲劇望塵莫及的。
本文整理自中華文化天地、尋蘭陽藝術之美—歌仔戲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