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的簡介  歌仔戲的形成   歌仔戲的小故事

仔戲的簡介

        歌仔戲來自民間,是台灣民間文化的結晶,也是現存劇種中唯一源起於台灣的本土戲曲。

歌仔戲的「歌仔」二字,含有山歌、小曲之意,歌仔戲這三個字,其實就是一種以歌唱為主的戲劇,也就是說它是以流傳於台灣民間的歌謠小曲為基礎,吸收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方式,並以台灣閩南語演出的一種古裝歌唱劇。

仔戲的形成

歌仔戲的形成,是由福建漳州的民間歌謠--「歌仔」流傳到蘭陽平原,結合了「車鼓小戲」的身段發展而成。「歌仔」是流傳在漳州地區的說唱藝術、而「車鼓戲」亦盛行於福建民間,先民們來到台灣以後將家鄉的「歌仔」及「車鼓」的動作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歌仔戲最原始的表演形式-「本地歌仔」。

  「本地歌仔」最初只是坐場清唱形式,而後加上角色扮演和車鼓的動作,形成稍具戲劇雛形的歌舞小戲。它的表演形式非常簡單,演員皆為男性,服裝道具則是就地取材;演出劇目以「陳三五娘」、「呂蒙正」、「什細記」、「山伯英台」等文戲為主;表演時,在廣場空地或沿街以竹竿架起即可演出,故又稱「落地掃」。由於演出的內容輕鬆逗趣,所以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後來「本地歌仔」融合其他劇種的菁華,並穿著戲服粉墨登場,形成所謂的「歌仔戲」。                                     

仔戲的小故事

        依據台灣省通誌及宜蘭縣志的記載,相傳清末民初,員山鄉頭份村有個名叫歐來助的人,平日喜歡在大樹公的濃蔭下念歌仔,暇時常以山歌,佐以大殼絃,自拉自唱,以自遣興。大家就稱他歌仔助。好事者勸其把民謠演變為戲劇,初僅一、二人穿便服分扮男女,演唱時以大殼絃、月琴、簫、笛等伴奏,並有對白。歌仔助將山歌改編為有劇情之歌詞,傳授門下,視為演出,博得佳評,遂有人出而組織劇團,名之為歌仔戲。因此漸漸地有人和他學習,當時這種學唱本歌仔的風氣在農村相當普遍,也受民眾喜愛。歐來助其人確實稱得上是臺灣「歌仔戲」的「鼻祖」。不過,也有不同的研究,認為歐來助還是有他的師承。例如:黃秀錦在田野調查中就發現「歌仔助」出師自「貓仔源」。此外,張月娥於民國七十五年接受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所委託的調查報告,與歌仔助出同門的陳阿如首先將「本地歌仔」加以改良,加上當時的大戲的服裝和身段演出,甚至於在同時期還有其他的戲班存在。

本文整理自中華文化天地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