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美女士

姓名: 李喜美

籍貫: 台灣屏東

職業: 資源回收

 

 
 
「我們剛結婚的時候,我先生不會講台語,我也不太會講國語,但是我們都還是可以溝通啊!」
 

小吃店的門外,一位婦人正在將回收的紙箱整理好,俐落的動作一點也不輸給年輕人,她就是我們要訪問的李喜美奶奶。

李奶奶,一個來自於屏東鄉下的台灣人,嫁給了中國山東來的趙爺爺,這段千里姻緣是怎麼牽成的呢?故事要回到民國 38 年說起。身為軍人的趙爺爺隨著部隊撤退到台灣,被分配到台北市的一個儲備庫當駕駛,當時的李奶奶還是個住在屏東的小姑娘,兩人間的距離雖然已經拉近到不到 400 公里了,但還是扯不上關係。終於,關鍵人物出現了,促成這段因緣的媒人不是別人,她是李奶奶的媽媽!

李奶奶的媽媽當時也在儲備庫工作,趙爺爺並不認識她,經過一段時日後,覺得她工作很辛苦,待遇也不高,有一次,就把他一個月的薪水全部給了這位當時並不認識的陌生人,從此之後,更把李奶奶的媽媽當做自己的母親來照顧,非常的孝順,當時趙爺爺完全不知道她有女兒。

相處久了,李奶奶的媽媽覺得趙爺爺人品很好,就想把她的女兒介紹給他。一開始趙爺爺還不肯接受,因為他認為他只是單純的要照顧一位長者而已,不是為了有什麼目的。後來李奶奶也到台北來,趙爺爺幫著她找到一些縫補衣服或洗衣服的工作做,兩人才開始熟識起來。

時間要拉回 50 年前。以當時的氣氛來說,本省、外省人通婚的比例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嫁給外省先生,更是會受到家人,甚至家族的反對。除了生活習慣不同、語言不通外,很多父母更擔心的是,如果反攻大陸成功,女婿把女兒帶回中國,豈不是相當於失去了一個女兒嗎?當時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很多人不但沒回去,還成了台灣女婿。

我們很好奇的問李奶奶,難道她當初要嫁給趙爺爺時,一點都不擔心嗎?萬一活習慣不一樣、吃的東西不一樣,那該怎麼辦?

「不會啊!因為他是我媽媽介紹給我的,而且他人很好。我們結婚後我都很適應,沒什麼影響,吃東西也一樣。」李奶奶回答的簡短但卻很肯定:「我們剛結婚的時候,我先生不會講台語,我也

 
李奶奶正在整理回收的紙箱
 
李奶奶仍然維持勤勞的習慣
 
李奶奶很靦腆的接受我們訪問
 
大家在小吃店前合照
不太會講國語,但是我們都還是可以溝通啊!」

趙爺爺和李奶奶有 6 個子女,如今都已成家立業,但趙爺爺和李奶奶仍然維持勤勞的習慣,目前還在從事資源回收的工作。

有人說「上帝總是會在你最困難的時候,為你開啟一扇窗子。」戰爭,讓趙爺爺飽受離鄉背井之苦;戰爭,也讓趙爺爺找到一輩子的牽手。對趙爺爺而言,李奶奶就是上帝為他開啟的窗子了。

 
     

眷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