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客家戲劇,音幅源廣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加上和戲種的交流,大大的吸收了其他戲曲的養分,因此在各種藝術上是多采多姿,日漸風華的,相對台灣的客家口屬於弱勢群族,加上政府提倡「國語化政策」,地方藝術受到相當壓仰,因此,幾十年下來,目前客家戲團除了鄭榮興的苗栗陳家班,「榮興客家戲團」能維持榮景,常有年度大戲之外,目前台灣能維持完整戲團演出的,已不超過十團,期待像歌仔戲走向精緻化,慢慢吸引年輕一代觀眾回來看戲,目前客家戲正面臨轉型關鍵中。
在台灣的三腳採茶,二十年前的內容,完全承襲大陸移民來台時的劇情內容。按徐進堯先生所著「客家三腳採茶戲的研究」,那時有十齣戲都離不了”茶”這個主題,有上山採茶、送郎出門、榜傘尾、、、等。在台灣又稱「老時採茶」。故事以三郎賣茶,批茶,過海到大陸經商,以兄妹、姑嫂之間多情又逗趣的演唱小劇。目前,除了徐進堯校長主持的「新竹三腳採茶劇團」,定期演練外,還是面臨觀眾老化,及不易吸引觀眾的窘境。其餘的客家活動偶爾看到演出之外,這種客家小劇已面臨式微中。
相對的在贛南採茶劇團就多采多姿了,當然,它有較優勢的廣大觀眾群。且在扮相的服飾,舞台效果,及官迮的支持,定期比賽,演出有一定的成效。「茶童戲主」也在上海拍成電影,可見採茶戲劇團還是很有生命力。但是有一點是,任何藝術都是人們生活的反應,藝術脫離不了生活的內容,也就是說生活的重點改變時,藝術的表達也必須做「質」的改變。拿台灣的例子來說;記得兒時常到廟前去看戲,常常一演就三個下午三個晚上,觀眾是擠滿廣場,老少咸宜。還有賣胃散、鐵打損傷藥的走唱賣藝團,常在老家後面十字路口,當時民國50幾年的時代裡,鄉下只有腳踏車,只有一戶有機車,所以,不會妨礙交通。
唱山歌,演話劇,或三腳採茶,都能吸引我們的村莊大大小小,吃飽晚餐看到近十點才回家,常常市擠滿路口,座無虛席的。在當時,看戲是唯一的消遣。今天,有了電影、電視、電腦遊戲、外出旅遊,給人們的選擇多了,人們的視野廣了,所以,以前的藝術活動,必須要做質量的提步,才能吸引人們。
贛南的採茶係在50年代,一齣戲的推出「妹子」還能跨族群到北部受人歡迎,還能到台灣、香港演出,所以,質量高的戲,還是會收到歡迎的。八音團的用途在台灣除了定期和廟會活動的結合之外,目前只有喪家聘請演奏了。但目前在台灣各客家地區還很活躍,而且有心的學校在社團活動中從事傳薪工作,成效不錯。小時候,春節過年一定要聽到八音演奏,才算過到年。近年住在北部市區,對於這樣的需求更急於止渴。那種充滿了回憶,童年的歡樂,好像聽了八音才能滿足似的。大陸的「八音團」的工作內容,歷史以來和台灣的性質一模一樣。這種含有特殊族群風格的音樂,值得推廣和發揚光大。
台灣的客家布袋戲是近幾年興起的。期待在地的努下能廣受大眾歡迎,甚至希望能像早期李天祿先生的”亦宛然布袋戲團”、許王的”小西園布袋戲團”擁有固定的觀眾群”東征西討”隨團看戲。甚至遠征法國巴黎大學授課。閩西的傀儡戲有一定得水平,早在明初就開始發展,腳色多樣,戲曲唱腔以”高腔”及”亂彈”為主。50年代的”徐傳華 ”還被稱為”中國木偶藝術大師”。
|
中國大陸
|
台灣
|
客家大戲
|
漢劇(外江戲)
|
客家戲
|
採茶戲
|
山歌戲、採茶戲、三腳戲
|
三腳採茶戲
|
地方音樂
|
八音、鑼鼓樂(種類較多)
|
八音
|
其他戲種
|
布袋戲(閩西)
|
布袋戲(新竹)
|
傀儽戲(閩西)
|
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