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客家人延續了大陸境內遷徙客居的生活模式。
在眾多歷史學家均認為客家人原居住在河南東邊、山西以南、安徽以西、湖北以北的中原人,由於幾次的大遷移,逐批往中國南方尋求生存的空間,在中國境內目前以贛南、粵東、閩西、廣西東南為主要生活圈,往海外則往台灣、海南及南洋發展。
原來的這片土地早已有原生住民,不免也產生的「土客械鬥」,經過協調,或另遷移到生存條件更差的原始山地,從頭開墾胼手胝足經過一番奮鬥才有今天的面貌。有的定居已近千年歷史,形成客家人的語言,信仰、風俗。在台灣開始有大量移民從福建和廣東移入,因客家人較福佬人晚移入,所以也經過「閩客械鬥」之後,另尋山地、丘陵、偏遠貧困地區定居。
最先是登陸今高雄、屏東一帶,再從台中、彰化一帶,另又遷入或直接從大陸移入今桃、竹、苗一帶,再往基隆、台北,再東入花蓮、台東。長期的客家移民血淚史,都是靠先人披荊斬棘,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來自「山」的生活,在中國境內和台灣的客家人都和茶葉脫離不了關係。於是 「山歌」、「採茶歌」於焉產生。在這麼相同的生活背景下,在兩邊的山歌歌謠有大部分的相同處,如「九腔十八調」的說法,一樣有八音、採茶歌、三腳採茶、、、等,甚至小調,台灣的「瓜子仁」、「挑擔歌」、「十二月古人」 (剪剪花)、「五更歌」(孟姜女調)可說是源自中國大陸,像老歌手所述這些歌在台灣早在一百年前就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