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後由來

   
旗津,舊名「旗后」( 也可以稱「旗後」或「歧後」),是漢人在打狗( 即高雄 )最早開發的地方,取「旗鼓堂皇,維揚我武;津梁鞏固,克 壯其猶」之義,於光復後正式更名為「旗津」,隸屬高雄市。而旗津區位於本市西南端,島長的10公里,平均寬度200公尺,面積約2.1522平方公里。西瀕臺灣海峽,東臨高雄港,北端隔高雄港口與對岸打狗山相峙,南端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遙望,旗後山從北迤邐而南,形成南北走向的狹長沙洲,延伸至紅毛港。

古舊的旗津地圖

(古舊的旗津地圖,以前稱自:旗後、旗后)
來自:維基百科

   
砲台(旗後砲台)
來源:自行拍攝
旗津包括旗後、中洲兩大部落。旗津的天然屏障一旗後山,位於旗津區的北端,隔著打狗隙與打狗山相峙,遠眺像旗,舊稱為旗山,山後的聚落被稱為「旗後」。另一聚落中洲,因位於旗津沙洲的中央而得名。旗津島孤懸海外,與鼓山相峙而立,扼著打狗隙為內外船舶往來「津」渡之處,光復後遂取「旗津」為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