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與突破
★透水模式
是巧合?還是先見之明?當陳瑞文開始著手研發新的鋪路工法時,整個工程界的鋪路思維也漸漸由「不透水」轉為「透水」。
陳瑞文的研究,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當年他看到堤防加高了,抽水站架設了,都市依然淹水,忍不住地去思考原因是什麼?水從哪裡來?
他發現淹水時,水是從排水的水溝滿出來。原來,過去負責將都市內的「內水」排到「外水」的水溝,反而成了都市淹水的禍首,但是排水溝的排水為什麼會越來越容易溢出呢?陳瑞文仔細思索後,發現原因有二:
1、異常氣候使大豪雨的發生率增加了。
2、都市化的結果,使得道路和建築物將地面的土壤封住了,路面逕流增加,所以雨一下下來,負責排水的水溝無法負載大豪雨瞬間增加的雨量,水當然滿出來,都市就淹水了。
「排水一定要交給水溝嗎?」如果整條馬路就是一條大水溝,雨下下來,就下到土裡,是不是就不會出現路面逕流、水溝溢水?而且也可以減輕「外水」的負荷。
於是,JW工法的雛形,讓整條馬路都「透水」,整條馬路就是條「大水溝」的概念,就這樣在陳瑞文的腦中慢慢地浮現出來。
撰稿、圖:陳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