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流不息坪頂古圳圳流砥柱圳流砥柱圳圳有詞圳名遠播桃李滿圳計畫簡報  

 

       平等里古稱「坪頂」乃陽明山丘之河谷台地;據考證在清乾隆六年,也就是西元1741年福建漳州人何士蘭最先前來開墾,其後陳促、林臣度等人先後入山開發,而奠定基業。及至清道光年間,入山墾殖的人越來越多,為飲水和灌溉,乃先後開闢了坪頂古圳和新圳,自此之後當地才有水稻和茶葉的種植。

       到了西元1909年,日人據台時當地人又開鑿登峰圳;充沛的水源綿延不絕,這也使平等里和溪山里的農業有了更好的發展。台灣光復之初,這兒的交通十分不便,但是在當地居民的同心協力和七星農田水利會、台北市政府的協助之下,道路網四通八達,圳道流域的平等里和溪山里也成為台北都會區最著名的蔬菜、花卉、果樹和休閒農業重鎮。在人文方面,歷經兩百五十多年來的耕耘和開發,平等里的南管、北管和布袋戲已遠近馳名,使古圳文化的風采展露的淋漓盡目前水圳除主要供應各項農作物所需的水源外,亦具備維護生物棲息環境等重要功能。(a)

        

       圳路主要為農業水源灌溉之運輸路線,同時象徵著農耕文明的展現。現今則因建造、修築工法較親近自然、合乎生態,使得水圳周遭之生態資源,能保有豐富自然樣貌。因此三條水圳蘊含了生態保育之教化,人文歷史與社區文化之展現等豐富意涵。三水圳的存在,對於當地更具有生產、生態與生活的三生功能。(a)

       坪頂古圳三條圳路所提供的水源,水質十分優良。其中以坪頂舊圳,為當地居民的主要飲水來源。(n)其餘之坪頂新圳與登峰圳水源,則主供農田灌溉之用,至今當地仍有近60公頃農田,接受三圳水源灌溉。(a)

       坪頂古圳在發展過程中,於民國37年之全盛時期曾有多達69條之灌溉渠道,灌溉面積總計約3,393.7公頃。隨著大臺北都會區的環境、經濟、文化結構之演變,當地灌區規模逐漸縮減。至民國101年,全區僅餘23條灌溉渠道,灌溉面積約計624.48公頃。然而此處灌溉系統長度自100公尺至7,000公尺不等,分別灌溉大小面積不等之農地。因處山區,其灌溉系統多為細小短促,且為星散迴流之水道,並有十條圳路分布在七星山區,海拔200公尺至700公尺之間,灌溉高度差異十分顯著。(f)

 

參考資料:
(a)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會誌。(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編印-2012年9月出版)
(f)七星農田水利會簡介∼大地•活水•生命力。(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2013年10月出刊)
(n)百年古圳四腳行 (http://www.twmount.com.tw/content/Content-Detail.aspx?seri=2997&issue=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