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地圖 挖掘地名 悠揚歷史 昔日繁景 廟宇之美      

  大稻埕有趣事--挖掘地名  淮清 整理     

  楔子每個地方都有它的名字,其中一定有它所代表的意義,大稻埕為什麼會叫大稻埕呢?稻埕的意思是曬稻穀的地方,因為這邊有個大的曬穀場(稻埕),於是人們就把這邊叫做大稻埕!除此之外,因為大稻埕位在淡水河旁,河航的便利促使了其成長,所以它因此有了「稻江」這個美麗的名字。...讓我們一同來探索大稻埕字裡所蘊藏的故事吧!

大稻埕】的興起-稻江】之名,以及永樂町、港町、榮町、太平町等名稱由來

本無與世聯,自在水鄉邊,寂靜若無人,蕭蕭冷風過......當初大稻埕只是一個沒沒無聞的小村,經過這次導覽,使我更加了解大稻埕的一些名字 緣由,也使我不禁嚮往起,那繁華卻十分台灣味的,小小村落時期......

●【大稻埕】的興起:大稻埕,瀕臨於淡水河,河航之利促使了成長,因此有了「稻江」這個美麗的名字。而「大稻埕」三個字出現於文章最早的案例是在同治十年(1872)陳培桂寫淡水廳志時,陳培桂在淡水廳志的卷首中淡水廳圖內,大稻埕在大隆同的東側出現了。因此由此可知「大稻埕」在同治年間起,經濟開始興盛。

大稻埕在西元1869《淡水海關報告》的記載中,仍是「艋舺附近的一個小村」,而艋舺是臺灣北部最大的商業中心,淡水港所有進出口都在艋舺集散。但到了1898大稻埕的人口已經有31,533人,僅次於台南之有47,283人,而為全台第二大城市;艋舺僅有23,767人,反而輸給大稻埕,名列第三

●【日式町名】 :日治時期臺北市所使用的日式町名,始於1920年的行政區劃分制度改革。當時先是將原來的行政單位「街」、「庄」改為「大字」或「字」,後來到了1926年又將臺北市的部份「大字」改為町名。這些町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房屋門牌不再使用日式町名,地籍代號的日式町名被改成清代台灣傳統地名,例如川端町改稱螢橋段大宮町改稱劍潭段馬場町改稱崁頂段等。1976年至1987年間,臺灣地籍圖重新測繪後,由「町」、「大字」改來的「段」被全部廢除

●【永樂】 :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五丁目,在港町之東,大橋町之南,大稻埕商區的一部分。該町似因永和街長樂街而得名。其範圍約今大同區之迪化街一段與甘谷街等區段,迪化街在當時名為「永樂町通」。永樂公學校名為永樂,其實是在東鄰的太平町。

迪化街(日據時期-永樂町)是在戰後得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時,以日本人路段式的「町」名與國情不合,改採用路線式街路名,而以新疆省會「迪化」來作為這一條大稻埕名街道的主名稱。自清末一路演變,少有人不知道這裡是臺灣南北貨、茶葉、中藥和布匹的批發貨集散地,迪化街的確勾勒出臺灣商業發達史的初貌(下圖引用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

迪化街北段現況不若中南段繁華,商業機能較弱,產業也較不集中,閒置房舍偏多,危險建築也多達十多棟。其街屋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門面不寬,屋身則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台灣商街的典型。在房屋外觀的立面上,可以看到多種不同的風格,這也是其迷人的一大特點之一。街上房屋的立面建築,有從清末至今的各種形式變化,包括閩南式、仿洋樓式、洋樓式、巴洛克式和現代主義式等,其中以仿洋樓式、洋樓式樣與現代主義式樣建築為最主要之特色。街屋前半段面臨八米迪化街,提供給需要店面的商家,後半部則租賣給一般家庭居住,並以屋後的巷道為主要的出入口,形成一種特殊而有趣的現象。附設在街屋建築前面的仔腳,在北京語中通稱為「騎樓」,為台灣歷史街區的特徵之一。(右圖引用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

●【港】 :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四丁目,該町因為有其大稻埕港埠得名,是當時大稻埕最主要的茶業製造加工中心,不過水利已淤積盡失。該町約在今大同區環河北路,貴德街一帶。

●【榮】 :榮町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在新公園之西,今中正區的衡陽路、寶慶路、秀山街之全部及博愛路、延平南路之一部均在町內,衡陽路在當時名為「榮町通」榮町是當時台北最繁華的區域,因而有「台北銀座」之稱。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於1932年(昭和7年)在榮町落成。(下圖引用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

●【太平】 :太平町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九丁目,因為町內範圍有太平街而得名。該町與永樂町相望,兩町公學校校際棒球賽等體育活動抗衡為盛事。另外,該町範圍約為今大同區之延平北路一段至三段附近,延平北路在當時名為「太平町通」。太平町在戰前是台灣人社會運動的大本營在戰後則是引發嚴重影響台灣社會的二二八事件的起始點。(下圖引用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

千秋街、建昌街、貴德街的興衰

各街繁華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各時皆有繁華區,各領風騷數十年......當初大稻埕興盛時,先先後後有許多街區繁華了起來,但是風水輪流轉,各街也都分別摔落,經過這次導覽,使我更加了解到當時的情景,也令人不禁回想起,當時「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景觀......

●各街的興衰:台北市西區的發展,在清末有大稻埕商埠和外僑留居地的規劃,也就是指是貴德街和迪化街的興起,後來街市從迪化街擴展到延平北路。光復以後,延平北路成為台北西區最繁榮的一條街。早期延平北路繁榮的地區是從北門算起,到台北橋下都算是。在延平北路前後,有以鐘錶服裝百貨,以及銀樓為主的商店。從天水路起,較有名的商店有「學友書局」,「學友書局」是出版家白善所經營,廖漢臣、陳君玉等人都是「學友」系列雜誌的重要作家貴德街在清朝時期分成兩段街,北段為建昌街,南段為千秋街,交界點約為現在的南京西路大稻埕港埠設於此,日治時期稱為港町,為著名的茶街。以前是以茶行、布行為主要特色,現在茶行雖沒落,布行仍然活躍。

林藍田-大稻埕第一坎店-「林益順」

莫信隔壁鄰人講:開店不易別輕嘗,手拿泥土腳踩磚,誰怕?種種難題皆能解。堅定決心不能搖,開工,新城店鋪喜相迎。努力經營不退縮,繼續,使其街道始繁榮......1853年時,林藍田開了大稻埕第一家店,經過這次的導覽,使我更加了解到當時林藍田的作為,使我不禁佩服起,他那堅毅的決心......

●影片逐字稿---林藍田的古厝:1853年,同安人來到這裡,同安人來到這裡的時候,為什麼會來?因為1851年的時候,林藍田已經在這邊蓋了三棟房子,注意一下,這就是林藍田蓋的,1851年,換句話說是這條街最老的建築。這第五代,現在家族代表,就是這一位"我簡單講一下,98年雖然有改修過,但是改修的時候有注重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遵照1851年,從歷史文獻上去找的這些建築的樣貌,現在看到完全是1851年的格局 ;第二個它的建材方面會損壞,所以有些換新,但是建材的話完全就是1851年的建材。詳細的我請我的姪子跟各位介紹,他都是第六代了"

●影片逐字稿---林藍田的古厝的功能:"大家好,我簡單的跟你們講解一下這間房子的歷史的一些重點,這間房子,剛剛有提到是1851年的時候蓋的,就是清朝皇帝咸豐元年的時候蓋的,基本上你們剛剛也看過很多那個迪化街的房子,那迪化街基本房子都是街屋嘛,很長,那我們現在的房子大概保留了一些,早期的話有三進,那現在大概保留二進,但是總長大概有100公尺左右,那你們今天可以參觀的部份大概一半大概50公尺左右,那我們現在在的位子,大概在一進的部份,一進的部分我們早期是當商家在使用,那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部份就是早期的一些建築,像這個門的部份,那因為早期就是做生意的關係,所以有很多地方都是用硝栓(榫接)去接出來的,所以我們沒有用到任何的釘子,方便拆解,像這個門板都可以拆解,然後再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樓井的部份,在迪化街它非常有特色的,那可能在台北市你現在要找到、看到以前閩南式的建築,還保留到有樓井的房子大概幾乎找不到了,那基本上這個樓井最主要的用途,第一個就是採光通風,那再來就是樓上的部分它可以當倉庫用,那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老闆站在上面的話,夥計有沒有再好好的工作,一目暸然,站在上面其實下面在做什麼通通都看的到。

●延伸閱讀:大稻埕之建街是開始於咸豐元年(1851),當時有位商人,名叫林藍田,為逃避海盜搶劫,從雞籠(基隆)移到大稻埕,於現今迪化街一段建築店鋪,店名為「林益順」,這即是大稻埕第一間店,然而當時台北的貨物大多由艋舺出入,因此在林藍田的「林益順」店前店後,還是一片稻田,農家竹圍。而大稻埕的第二家店,是在「林益順」開設後的三、四年間,由林裕昌在「林益順」的開設了「林復振」 。

太平町(延平北路)曾是大稻埕一帶文化、社交、娛樂等最活躍的地區

太平可買衣,衣物處處有,衣在太平東,衣在太平西,衣在太平南,衣在太平北......當初太平町一區主要是賣鈕釦等物品,現在則是賣衣服及金飾,經過這次導覽使我更加了解太平街所賣的物品,也使我不禁幻想起,那商街林立的繁榮景象......

●太平町:延平北路-日治時期稱為太平町和永樂町、港町同是大稻埕的主要幹道,以鈕扣、傢俱業為主要產業。目前經營型態已改變,主要是以金飾及服飾業百貨業為主。放眼望去,只見一大片的金光閃閃刺入了我們的眼眸,再往旁邊看去,又見一波波五顏六色如海浪般的美麗服飾在風中飄揚,這裡,曾是大稻埕一帶文化、社交、娛樂等最活躍的地區,對台灣近代政治、社會和文學藝術都產生深遠影響,不同於迪化街巴洛克的建築風格,延平北路街店是以昭和期的建築最多,顯得十分樸實

大稻埕地名和歷史的介紹影片、淡水開放通商口岸帶來商機...

低頭見稻穀,不知在何處,抬頭問旁人,個個稱稻埕...大稻埕是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地名,1920年11月1日,日人在台北廢除了艋舺、大稻埕、大龍峒三區,但是卻沒被眾人忘記,經過這次的導覽,使我更加了解「大稻埕」,不禁使我思考起,當時取名的原因...

●影片逐字稿--大稻埕地名由來:這個地方叫做大稻埕,為什麼?因為這裡原來是種稻田,其實整個台北盆地都是稻田,只是看稻田要不要有曬稻榖的地方,那曬稻穀的地方叫什麼?叫稻埕,那這附近有比較大的也有比較小的,但是一個比較大的,大家約定俗成叫大稻埕

●影片逐字稿--大稻埕成為古蹟:那大稻埕為什麼會成為走古蹟的地方?它有很多原因:因為這裡曾經是全台灣最繁榮的街區,為什麼會成為全台灣最繁榮的街區?我們知道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原因是什麼?交通:所以就像現代人買房子,地段,以前這個交通多方便。另一個主要是因為淡水河:淡水河是二十大河系裡的第三大河,但是這條河是台灣所有河流裡面唯一具有航運便利的一條河流。那這個有航運便利你就知道了,可以怎麼樣?可以做集散中心。那除此之外呢?加上後來這邊還有什麼?這裡還有鐵路,還有公路,以前公路是怎麼樣?全台灣省到台北只有一個橋:叫台北橋。(下圖引用自大稻埕逍遙遊P8)

●影片逐字稿--中興大橋、不平等條約:中興大橋是民國40幾年才建的,現在的光復橋,雖然是日本時代建的,但是橋小小的,那邊的路也沒那麼大,所以當時從台北橋進入到台北市,不像現在現在到哪裡?到承德路、到重慶北路。以前那兩條都沒有路的,或著是小小的,橋下來就到延平北路,所以這個地方是交通的樞紐,其實可以引起這個地方成為台北最繁榮的街區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和我們歷史教科書講的有一點衝突,我不曉得現在這些小朋友,還有你們,歷史教科書是怎麼寫的,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哪一條?南京條約。那個南京條約,那時候我們割讓哪裡?割讓香港有沒有?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當時我們說香港是什麼是小姨村,說上海是什麼?小姨村。

你要知道,我們台灣什麼時候開放通商口岸?是1858、1860,天津條約還有北京條約開放台灣淡水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開放以後帶來什麼?洋行就進來了,洋行進來了帶來了什麼?帶來了外國的資金、帶來了世界性的知識、帶來了市場,就可以把我們這邊所有生產的貨物,運銷到國外。我們當時是講叫什麼?叫掠奪。可是這種貨物運出去以後,我們老百姓在生產,在生產的時候有收入,是不是開始慢慢會富裕?這對大稻埕人來講,不平等條約已經是福氣了。尤其是開放通商口岸,我想這對你們來講是第一次的衝擊,那也就是像上海、像香港變成什麼?變成英國女王皇冠上的鑽石。上海變成什麼?變成中國的第一大城:東方明珠。是不是?那大稻埕,也變成台灣最繁榮的街區。

 

      參考資料:書籍資料/網站資料

◎ 莊永明,2012,《台北老街》,時報出版
◎ 莊永明,2007,《大稻埕逍遙遊─台北文化搖籃地采風》,台北霞海城隍廟出版
◎ 葉倫會,2003,《台北城逗陣行》,中華特區發展協會出版
◎ 葉倫會,2006,《飲水思源: 走過大稻埕. 二》,台北大稻埕扶輪社出版
◎ 黃信彰,2009,《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台北市文獻會出版
◎ 莊展鵬,王明雪/主編,2000,《台北古城深度旅遊 : 古城門.老街.近代建築》,遠流出版
◎ 莊展鵬,王明雪/主編,2000,《台北歷史深度旅遊:艋舺.大稻程》,遠流出版
◎ 上旗文化編輯部,2011,《台北故事遊:古蹟、老街、老店 & 新空間》,上旗文化出版
◎ 李乾朗,1998,《台灣近代建築》,雄獅美術出版
◎ 雷魯等撰,2004,《古地圖臺北散步: 一八九五清代臺北古城》,果實出版

◎ 台北霞海城隍廟    http://www.tpecitygod.org/

◎ 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    http://memory.ncl.edu.tw/tm_2007/hypage.cgi?HYPAGE=index.htm

2014台灣學術網界博覽會  國中組  觀光資源類  作品【傾埕之美-大稻埕say街】    製作團隊-cchs最強 

學校 臺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    Copyright © Photography. Design by Chongqing Junior High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