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皆茶葉,但見茶商日日來,家門不曾租予人,寒舍今始借洋商......當初大稻埕是因為茶葉而興盛,經過這次導覽,讓我更加了解大稻埕的發展,也不禁神遊當時,那繁華的街頭......
●大稻埕所包括的範圍:大稻埕位於今天臺北車站西北方,靠近淡水河濱一帶,範圍包括台北市的建成區、延平區全部、大同區西南角一部份及城中區北門里。本來是附屬於其他地方的小小港口,後來才得以發展,說起來也是很不容易,在大稻埕的人愈來愈多,大稻埕興盛起來有兩個原因
:
1.因為茶葉貿易,才逐漸成為台灣最重要的茶葉集散地,建千秋、建昌兩條街,並出租給洋商經營生意,因此帶動大稻埕的急速發展。當時英國人也會來到台灣選購烏龍茶等大稻埕著名的茶葉,並且帶到其他國家,也因此使得台灣茶聞名海外。
2.兩次漳泉械鬥,同安人再次失敗,退至大稻埕久居,由中街拓展到南街,也帶動了整個迪化街的發展。
頂下郊拚同安人失敗而移到大稻埕居住,形成後來大稻埕的繁榮景象。
●大稻埕的快速成長:大稻埕在街市形成的歷史脈絡中,快速成長的原因,是1853年發生於艋舺的「頂下郊拼」事件,以及在1856~1859年於今新莊市發生的漳泉械鬥中失敗的同安人移民進入大稻埕居住之後,大稻埕才變成為一個小型的街市村落。就大稻埕的興起,是開始於艋舺八甲庄與新莊地區的同安人進入後開發,然而就整個台北的經濟來說,大稻埕在開發的初期,規模依舊是附屬於艋舺的經濟市場。1962~1974年因茶葉的市場於大稻埕地區逐漸興起,才促使大稻埕擺脫艋舺地區的附屬港口,晉級為臺灣的主要經濟貿易地區。而從大稻埕的百貨行業來看,日治時期不論初期的「台北市三街市」,或是統治後期台北市,雖然政治中心逐漸往城中區集中,但是大稻埕的商人掌握了大多數的經濟網絡,所以在「市區改正」計畫實施之後,今迪化街和今延平北路陸續打通後,大稻埕的高級地段逐漸向東移,台人經營的商號林立,後來太平町也成為新興高級地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