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類別•地方社區•計畫概要•網路資訊•面對的問題•心得感想
一、參賽類別:《類別
二》地方社團族群類
圖片來源:2014網界博覽會網站
二、地方社區說明 :
見晴村位於花蓮縣萬榮中區的地理位置,北有西林村,南接萬榮村,東鄰鳳林鎮南平里,西倚中央山脈,見晴村是鄉內最小的一個村落,民風純樸好客熱情,大約九成以上為太魯閣族群,花蓮縣的秀林鄉與萬榮鄉是目前太魯閣族人口分佈最多的地方,卓溪鄉的立山村及吉安鄉慶豐、南華與福興等三村也有少數太魯閣族人。
社區勞動人口主要以從事農、工、服務業為主,社區並無特定產業經營,勞動人口為求生計外出找工作,家庭功能不健全衍生許多教育問題及對族群的失落感,因此學校所扮演的角色地位更顯重要,除了顧及社區孩童身心發展外,也重視在地文化進行主題式的課程,更結合社區人士及鄉公所公部門,讓太魯閣族文化得以系統性的保存下來。學校成立文化社團進行文化探索與研究,已經完成並發表了幾項重大主題,例如太魯閣族編織、太魯閣族祭典、太魯閣族狩獵、太魯閣族紋面
、太魯閣族美食文化,校內透過教育的過程,孩童學到了基本的學科能力,也間接獲取豐富的文化智慧。[up]
三、計畫概要 :
本專題介紹太魯閣族傳統樂舞文化,經由訪談者的分享,透過文字或影像記錄太魯閣族傳統音樂與舞蹈,得以延續太魯閣族文化。
傳統音樂的類型包括古調、民俗及隨興,以及傳統樂器中的木琴、口簧琴、獵首笛及四絃琴,原住民許多傳統歌謠,通常是曲和詞不分家。
傳統太魯閣族老人教唱古調是直接教唱整個歌,沒有所謂先唱譜再唱詞的情況。太魯閣族傳統舞蹈以女性的舞蹈居多,歌謠則大都以隨性哼唱,即興起舞方式表演,男性的舞步簡單且多以左右前後跨步方式來配合女性的舞蹈。
今年本校將以太魯閣族傳統樂舞為研究主題,從校內訓練課程及實地訪問,經由音樂舞蹈的採集及創作者分享,帶領大家認識太魯閣族傳統樂舞,更重要的是將文字或影像的紀錄轉化為知識,展現在資訊網路平台上與外界一起分享,透過傳承、尊重、教育與感情讓更多人瞭解太魯閣族 更豐富的文化內涵。[up]
四、網路環境與資訊設備:
校園內已是無線上網的環境,電腦教室網路是光纖高速寬頻,基本上,在台灣資訊科技發達的國家網路環境已普遍解決許多的上網問題,至於資訊設備也在2011年汰舊更新,訪問所需的攝影機、錄音機及數位相機也陸續補足,學生透過分組都能配發完整的訪問工具。
本校這幾年參加網界博覽會屢獲佳績,最大的改革在於將參與網界博覽會的任務列入學校課程總體計劃中,於課程當中安排學生資訊媒體的認識與運用、訪查體驗、上傳整理研究紀錄及網頁製作...等,學校亦在教育處及臉書申請專屬社團網站,提供各小組心得、報告上傳及留言。
整合課程及軟硬體設備,師生可以針對主題研究做目的性的發表報告或作業,更可以抒發個人學習歷程或心情故事,過程中資料蒐集很辛苦、資料整理很繁雜,但凡走過留下足跡的呈現,是知識創造與分享的過程,師生也樂在其中。[up]
五、研究主題面對的問題
(一)技術障礙:
1、研究實際情況:訪問後的錄音筆及數位攝錄影機的檔案很多,需要傳輸到電腦,還需要後製整理與轉檔,這對現有的課程實施時間來說是不夠的,如果將這些技巧視為課程內容之一,反而會耗掉更多時間與精力。
2、克服的方法:配合學校課程,加強學生數位攝影機、數位相機及數位錄音筆的使用操作與資料傳輸。但如果無法排入操作性的課程,師生的任務就要分工,老師可以作傳輸到電腦及檔案整理、轉檔,學生負責分配繕打訪問逐字稿的工作。
(二)建立共識:
1、研究實際情況:每年的網頁競賽是一項研究工作的呈現,研究團隊應確立正確的態度觀念去面對,研究中包含的會議討論、小組分工、資料蒐集、訪問技巧、心得上傳、資訊設備使用操作、資料數位化整理、影像處理、網頁製作…等,研究層面之廣,並不是一般的教學環境與學習情境可以應付的,過程中難免產生無助與無奈。
2、克服的方法:校內成立研究型教師專業社群組織,統整校內外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辦理例行性工作檢討與討論會,建立團隊心理準備與學校行政支援非常重要,沒有心理準備,就會怠惰,作品根本無法完成;沒有學校行政支援,老師與學生孤軍奮戰,終究彈盡人亡。
(三)訪問提綱:
1、研究實際情況:訪問的內容一定與研究的主題有關,題目的擬定需要大量的參考資料,學生搜尋與資料整理能力極為薄弱,直接的找尋答案很容易,但要請他們將手邊所蒐集資料轉換成訪問大綱題目確實很困難。
2、克服的方法:老師的引導很重要,在網路搜尋資料,搜尋到的資料一定要詳加讀過,確定符合研究主題或研究相關的題材再加以整理,以利實地訪問工作順利。
(四)計畫主持:
1、研究實際情況:本校團隊已是第七次參加網界博覽會,
這次由主任擔任計畫主持人,但因主任校內其他業務過多,進度掌控不是很理想,特別是進度報告上傳的時間管控,如不隨時做記錄,有可能後面的報告及工作就會被壓縮,無法完整呈現工作進度內容。
2、克服的方法:為了要傳承這項行動研究,延續本校推動民族教育的特色,除了教師學習社群外,本校也成立了新白楊文化資訊社這個學生社團,從社團課程中透過學生的參與,讓學生與老師互相共同討論,以學生的觀點進行研究。我們的教師也在教師社群中建立互信機制,藉由經驗分享對話教學相長。
(五)經費運用:
1、研究實際情況:前幾年教師團隊帶著學生參與外埠參觀訪問,除了車資、便餐、飲料、保險及受訪者訪問費、禮品…等,甚至於訪問工具都由老師自行負擔,造成教師團隊的額外負擔。
2、克服的方法:
由本校參加教學卓越比賽獎勵金及校內相關經費支應,補助經費包括車資油料費、師生保險費、受訪者鐘點費、餐費、點心…等,在學校行政人員及
相關經費的協助下,參與研究團隊老師無後顧之憂完全努力衝刺。
(六)語文表達:
1、研究實際情況:學生利用心智圖完成訪談大綱之後,在實際的訪問過程幾乎照本宣科,語言表達不順暢,有時讓現場受訪者不知如何回應。再來就是逐字稿繕打時,學生所知詞彙有限,錯別字太多造成後續整理文字檔之困擾。
2、克服的方法:在學校先以老師為採訪對象,練習以訪談大綱內容訪問,老師再給予指導,現場如果還是有些狀況,老師還是可以加以指導,但需要向受訪者誠懇說明學生的狀態。訪問回來整理重點稿時,請學生們相互檢查錯字並潤飾之後,如果還有不通順的部分則再交由老師協助修正。 [up]
六、師生心得感想
:
|
吳志源(六年級):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網博比賽,我學到了太魯閣族傳統舞蹈及舞步,公益平台的攝影課也讓我學到了照相的技巧,謝謝志工老師到學校來教我們拍照的課程,希望這次也能像去年一樣獲得好成績!
|
|
顏立傑(六年級):
參加網博比賽讓我學到了如何問問題,如何照相及編修照片的技巧,讓我學到很多有關太魯閣族傳統音樂和舞蹈的知識,讓我對自己的文化懂得不少,這是我最大的收穫!
|
|
艾博杰(四年級):
這次的網博比賽讓我學到了很多太魯閣族的傳統文化,我們做的是音樂和舞蹈的研究,我很喜歡這個主題,可以認識很多有關太魯閣族的音樂和舞蹈的文化,因為我就是太魯閣族人!
|
|
何冠軒(四年級):
我覺得在準備網博問題及內容時很有趣,因為可以認識我們的音樂和舞蹈,雖然我常常在感恩祭活動上看到很多歌唱與舞蹈的表演,可是我都不太清楚歌曲的內容是什麼?他們跳的是什麼舞?經過這個網博比賽後,我比較可以知道它的意義是什麼了,這是我學習到的東西。
|
|
林浩民(四年級):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新白楊文化社,
我覺得參加網博比賽可以學到很多太魯閣族的音樂和歷史,也可以知道太魯閣族的文化和故事,雖然我
參與訪問的工作不多,可是我還是很開心可以認識這麼多訪問者,我
希望下次還能夠再訪問多一些人。
|
|
王愛玲老師:
我很感動的是一群默默耕耘的老師,在這個學校,有些是族人、有些並非族人、大家共同努力,在為這個族群做尋根的活動。從木琴的演奏及口簧琴的吹奏認識了傳統的音樂
。老師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文化,深入的研究傳統的樂舞文化,帶領學生到各個部落去取經,訪問一些牧師及音樂人及學者,為的是讓學生能更認識祖先所遺留下來的固有文化,學習傳統的舞蹈,並了解舞蹈的含意,傳統的歌謠,意含著祖先對後代的關懷及告知必須遵守的傳統禮儀。
我們還訪問到一些有藝術天分的族人,他們如何將傳統的音樂及舞蹈注入一些現代的元素,發揚光大。這些點點滴滴讓我感動,來自不同的族群,互相包容不同的文化,讓這多元的文化能融合在一起,並藉著這群努力耕耘的老師,將著文化的種子躍上世界的版面,讓大家能共襄盛舉,來認識這個特別的族群∼太魯閣族。 |
|
林冠廷老師:
在見晴國小十年,一直利用鄉土在地課程推動太魯閣族傳統樂器教學,使學生大致認識傳統樂器與簡單的演奏,但是傳統樂器、樂曲對學生來說只存在於在地課程與一年一度的感恩季中,平常並不會去主動哼唱,更遑論各樂曲與搭配舞蹈的意義。在這次訪談的過程中,陪著學生拜訪許多為復興太魯閣族傳統樂曲的前輩,見到學生能將平常教授的曲子與訪談的內容做聯結,真正將它們刻劃在靈魂上,是學生們最大的收穫。
|
|
邱靜彣老師:
在這次網界博覽會研究計畫進行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加太魯閣族正名十週年的慶祝活動以及去訪問胡清香師母。太魯閣族原本歸屬於泰雅族,經由太魯閣族中耆老、牧師以及相關人士奔走、陳情上書,終於在2004年1月14日正式正名為「太魯閣族」。慶典中也安排了不可或缺的太魯閣族傳統樂舞表演,包括到處奔走採集太魯閣族歌謠以及嘗試自己創作的胡清香師母和新生代簡明賢所帶領的峽谷樂舞團,讓我對太魯閣族傳統樂舞有更深入的認識。
另外,我們還去訪問胡清香師母,胡清香師母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奔走花蓮與南投,採集族群內的長輩,把他們所創作及傳唱的歌謠記錄下來,這對太魯閣族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胡清香師母致力於採集歌謠,現在的太魯閣族孩子們就沒有管道認識自己的文化,胡清香師母的重要性等同於是將歷史紀錄下來的人。
|
|
艾德林主任:
今年參賽主題是研究太魯閣族樂舞文化,
選擇受訪者是我們最大的挑戰,因為太魯閣族音樂人才非常多,近年來也出現許多創作歌曲及歌手,
除了要了解傳統音樂之外,對於現代太魯閣族人如何去傳承音樂文化也是我們要去發現的,如果沒有
前輩採集歌謠的努力,我想現在的太魯閣族孩子就沒有辦法認識自己的文化。
我認為「樂舞」是要了解一個族群文化最快的方法,透過我們的訪問及整理,
也讓其他族群更清楚知道太魯閣族文化,
我非常感謝那些接受我們訪問的長者及樂舞創作者,讓我們學習到他們對傳承文化的執著與熱忱,
這個過程中除了讓自己更深入學習之外,我想學生們的收穫應該也會滿滿的。
|
|
李震遠主任:
這次與學生們一同進行多次原住民太魯閣族音樂及舞蹈的訪談,體會到現在族人們對自身文化推展的努力及艱辛。無論是對傳統文化的堅持、融入多元的思維、突破過去的創新,再再都顯示大家對傳統文化的注意已提昇,願意為推展文化努力的人已激增,機關及民間團體的援助也增加,展現文化的方式更多樣。
經過這次訪談後,我對這些文化推動者除了對他們肅起敬佩之心,更讓我們的內心激起浪花般的感動,好像觸動內心最深層的漣漪,不斷的向全身擴散。尤其是學生於事後討論,都競相表達日後要為自我文化付出心力時,讓我更加欣慰,因為,我們這次的專題研究是有成效的、是有意義的,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之下,能保存我們最驕傲的太魯閣傳統文化,能延續我們的最重要的在地特色。 |
|
蘇連西校長:
文化的存在對於民族的存亡是相當具有影響力的,而傳承文化對於民族永續發展更是重要的關鍵。
原住民族的傳統歌謠、樂器、舞蹈在文化當中的價值是不能被遺棄或被抹滅的。它代表著族群的良善與美好、性情開朗、熱情不失莊重,將美好的樂舞裊繞在山林溪谷中。並且可以傳遞族人內心的讚美或憂愁等情緒,分享喜樂及分擔苦難。
本校網博團隊經歷了七年的時間長期研究太魯閣族精隨文化,透過老師們悉心的指導、收集資料及探訪,讓見晴國小小朋友們對於太魯閣族群文化有著更深一層的認識與喜愛,並且更進一步參與國際的競賽,讓世人都知道在中華民國台灣有一支優秀的少數民族---太魯閣族,其優良文化精隨能透過學生的學習與研究公諸於國際。
感恩老師們用心的付出,讓小朋友們可以在自己的文化上有深入的認識,從認識自己的文化,肯定自己、尊重自己,進而建立自信心。殷切期盼我們的孩子們能自我關心,與社會、與大自然共生共榮,並與世界接軌,尊重他族多元的文化。[u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