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聯簡介

(一)由來一

  很久以前,東海上有做度朔山,又叫桃都山。山頂上有顆神奇的大桃樹,桃樹上站著一隻雄雞,每天清晨,當第一線陽光衝破黑暗,照射在大桃樹上時,大雄雞就開始引吭啼叫,這時千家萬戶的雄雞也跟著啼叫起來。但是,度朔山上來了一群妖魔,專門啃吃桃樹,使得大雄雞沒有啼叫的地方,因此讓世界上的雄雞都不知何時要啼叫,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

  玉皇大帝知道後非常生氣,派「神荼、鬱壘」兩位神仙去捉拿妖魔。「神荼、鬱壘」兩位神仙到了度朔山便將所有的妖魔捉起來,並且捉去餵老虎。「神荼、鬱壘」日夜在桃樹下旬奪,妖魔都不敢來搗亂了。人們漸漸在心中默認「神荼、鬱壘」是管理天下眾鬼的「鬼王」了。

  後來,從周代開始,人們都在除夕這天,用桃木雕刻的「神荼、鬱壘」立在門口,以求平安。又有人直接將「神荼、鬱壘」寫在桃木牌上,這就是「桃符」的由來,流行於南北朝時期。演變至五代十國時期,蜀國后主孟昶寫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這兩個句子就成了最早的春聯。

 

(二)由來二

  據說普遍張貼春聯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的。有一天,明太祖於除夕傳旨:無論公卿士庶,門上都須張貼春聯。並且在傳旨以後,又親自書寫春聯,分賜大臣。當年明太祖在推行張貼春聯習俗的時候,曾經在南京流傳一段頗饒趣味的佳話。

  因為太祖出身平民,凡事仍保持著他往日躬親體察的作風。所以,他於傳旨普遍張貼春聯後,就微服出宮,到民間私訪觀察去了。在古代,皇帝傳旨,有誰敢怠慢。所以太祖一出宮門,就看到滿街滿巷,家家戶戶都貼上了美麗悅目的春聯。接著他又到處看看那些春聯的文字,發現都是歌功頌德、鼓舞昇平的佳語,不由滿心歡喜。就在這個時候,他在一處淺門窄戶的陋巷裡,發現有一家門戶沒有貼上春聯。於是他就隨手叩門,探究原委。主人告訴他,因為是以閹豬為業,不曾寫字,雖然也準備筆墨,但是沒人替他寫,只有靜候官家前來追究了。主人一面說著,一面拿出了紙和筆,表示非常惋惜。太祖聽了主人的話以後,馬上靈機一動,立刻要主人磨墨展紙,提起筆來,為這位平民寫了一 副春聯:「兩手分開乾坤路,一刀截斷是非根。」當這春聯貼出以後,很快的就被發覺這是皇帝的御筆,遂傳遍全城,而成為民間流傳的一項美談了。從此,春聯就成為過年不可或缺的一項裝飾了。

  目前春聯是台灣新年習俗中,最重要的表徵,人們都於除夕之日,在門口、窗前、米缸、雞舍、豬圈以及家中其他適合張貼之所,貼上鮮紅的春聯,一方面表示新年到來,同時也可以討喜氣和吉祥。

 

(三)春聯的形式

  春聯分上、下聯及橫批,站在門內往外看,左邊是上聯,右邊是下聯,門上橫寫的橫批。一般人說大邊就是上聯,小邊就是下聯,中國人認為左大右小。橫批由於是橫寫所以非常容易分辨,直寫的上、下聯判斷是由每一聯的最後一個字的聲韻。

  上聯的最後一個字上聲、去聲(國字注音第三、四聲)或入聲字。

  下聯的最後一個字是平聲(國字注音第一、二聲)。

  其中入聲字的判別方法是用台語發音,音短促而重者即是。所以如果兩副的最後一字都是第一、二聲,就必須用台語唸看看是否為入聲字哦!

 

下面舉幾個例子:

1.天增歲月人增壽(上聯)

 春滿乾坤福滿堂(下聯)

 

2.生意興隆通四海(上聯)

 財源茂盛達三江(下聯)

 

3.爆竹聲中辭舊歲(上聯)

 梅花香裡報新春(下聯)

 

4.天賜平安福祿壽(上聯)

 地生金玉富貴春(下聯)

 

5.源運昌隆增百福(上聯)

 富業振興獲千祥(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