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欒樹之美
樂活天母
欒樹公共藝術
迎向未來

欒樹公共藝術

 本校蘭雅國中的校外人行道有四件一組的公共藝術品「欒樹故事」,把天母地區的歷史與環境跟藝術做了相當特別的一個結合。當初在施作公共藝術時,本校視覺藝術老師翁千雅老師也參與其中,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相當珍貴的資料。

緣起

 本校的校門口原本是沒有公共藝術的,但在因緣際會之下,漸漸地充滿了藝術的氣息。
 多年前,台北市有幾所學校同時在進行溫水游泳時的改建工程,根據法令,大型工程的款項必須撥出一部份來做公共藝術。當時設計者王存武先生設計了「欒樹故事」的四個公共藝術路燈;由於欒樹與天母地區關係十分密切,相當有故事性,蘭雅國中故有幸雀屏中選。而除了本校之外,大安高工及清華大學等校也有他的作品。

意義

 公共藝術必須與當地居民產生互動與連結,並非只是「擺著好看」;藉由它民眾能在心中產生藝術的感動。
 因為當時老師也參與了這整件公共藝術的施作,所以也接下了推廣與介紹的任務。
原本的人行道上是空蕩蕩的一片,甚至還會有人亂停腳踏車,但是經由老師的推廣與介紹,路過的行人也漸漸了解到,這裡將會有嶄新的,不一樣的面貌。並藉由公共藝術,讓藝術融入生活中,並且美化環境,這就是最大的目的。
 此外,如果你曾經在藝術品周圍的地上畫畫,就能與他產生一條無形的連結,與不曾放過任何感情的地方是不一樣的。即使未來忘記自己曾經經過的那段歲月,對這裡還是會有一份說不出的熟悉感。至少,在日後經過這裡時,你會知道這邊有一件公共藝術,這樣就足夠了。

與課程的結合

 本校在七、八年級皆有與公共藝術結合的課程。
 老師會帶著學生到校外「接近」藝術品—不只是「參觀」,更多了「互動」—同學可以用粉筆在藝術品周圍的地上彩繪;地上充滿童趣的藝術陶磚,也是本校學生親手製作並燒製而成的。
 如此,藝術家的欒樹路燈,與學生所創作的彩繪陶磚,一上一下,相映成趣;公共藝術就與學生產生了絕佳的互動,更增添了周圍的藝術感。

製作

 這些公共藝術的製作時間十分漫長,約有三年的時間。這幾件公共藝術的表面為了表現欒樹表面凹凸不平的肌理與紋路,於是必須純手工,一片一片的焊接、燒製;就因為如此的認真,他與欒樹的相似度其實非常高,以致許多人都將其誤認為真正的欒樹。
 要這麼費工不是沒原因的,因為它是一件藝術品,而不是工業製品;如果只是要做出一個路燈,到工廠開個模,再灌漿冷卻,就能迅速做出成品;但是藝術品不同,一件藝術品是用心的、投注大量時間與感情的製品,而且是獨一無二的。
 另外,也希望學生能看著這件公共藝術從零,到慢慢一部份一部份,像真的樹一樣的長大,到最後完成,這對學生和藝術品來說,意義都是極大的。

欒樹故事

這是一個訴說天母與欒樹神的故事。故事從冬天講起......

 在遙遠遙遠的洪荒時代,是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都還沒出生的年代。
 太平洋的一座小島──台灣,從海面冒了出來。 欒樹神從海上與徐徐的風、海洋鯨魚的呼喚、空中海鳥的祝福遇見了台灣。
 他帶著希望、幸福,灑落在這片土地上,等待生命萌芽。
 濕地,孕育所有的生命,台北沉睡在湖水的母親懷抱裡,睡得好香、好沉……。

 春天到來,台灣島上的新生命,冒出了綠芽。
 欒樹神青嫩展枝,遠方,來自世界另一端,遠道而來的歐洲船隊,與欒樹神和台灣島初次見面:
 「Ilha Formosa!」
 他們發出驚異的呼喊──真是美麗的島嶼呀!
 這時,原住民正與世無爭的在這片土地生活著。
 突然間,荷蘭人來了、西班牙人來了、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漢人也來了!

 欒樹綠蔭成林,漢人胼手胝足的開始開墾土地,在陽明山下蓋起紅瓦屋,農田中的作物漸漸冒出頭來,一個一個聚落慢慢形成。
 曾經,我們擁有一望無際的沼澤地。
 曾幾何時,一棟棟的大樓拔地而起,水泥叢林發芽的速度比稻子還快。
 終於,沼澤消失,只在人們口中留下了「湳仔」的最後身影。
 時光飛逝,「湳仔」變成了「蘭雅」!
 在這裡,我依稀看見,先民在牛背上悠揚唱歌,榕樹下圍坐說過去的身影。
 白鷺鷥搬家了;不過,欒樹神依舊眷戀著天母。

 欒樹花開:黃花繽紛、秋果紅嫩。
 各色各樣的人種,住在欒樹神的土地上。
 雖然膚色、語言不同,但是珍惜土地的心卻是一樣的。
 讓我們手牽手、用愛與微笑,一起在朱紅的欒樹下,欣賞這美麗的「欒樹故事」!

學生作品:

702林思汎

 

701陳靜誼

 

(以上作品均已徵得本人同意後使用)